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論與研究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

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

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

定 價:¥45.00

作 者: 釋了意 主編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宗教理論

ISBN: 9787802543157 出版時間: 2010-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95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在全球化的脈絡下,體現(xiàn)了跨宗教研究、跨學科對話及跨地域交流的三大特點。深入探討了宗教對話與宗教學術(shù)交流的時代意義、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差異以及宗教教育對全球倫理普世價值的作用等。

作者簡介

暫缺《覺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對話與交流》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主編序
上篇:宗教對話與宗教學術(shù)交流的時代意義
第一章 宗教學術(shù)研究對宗教理解的貢獻
一、前言
二、宗教學術(shù)研究中的宗教認知之回顧
三、將宗教研究作為一門“謀心”之學
四、將宗教研究作為一門“謀事”之學
第二章 走向第二軸心時代的宗教對話
一、前言
二、從對抗到對話
三、從一元論到多元論
四、從本質(zhì)到關系
五、從第一軸心時代到第二軸心時代
六、結(jié)論
第三章 宗教研究的多元格局與宗教學術(shù)交流的意義
一、前言
二、科學與宗教的關系
三、宗教學基本理論定位
四、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結(jié)語
第四章 全球化與宗教研究:再思伊利雅德的“新人文主義”
一、前言
二、“全球化”的背景與特征
三、“全球化”下的宗教認知
四、宗教研究的未來方向
五、結(jié)語
第五章 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與全球化
一、前言
二、對話模式的層層演進
三、宗教對話與全球化
四、結(jié)論
中篇:中西宗教信仰模式的比較
第六章 天與神-儒家與基督教本體之比較
一、前言
二、“天”字的普遍涵義
三、“天”的宗教性特征
四、西方宗教傳統(tǒng)中神的特征
五、結(jié)論:天與神的比較,宗教涵義
第七章 論中國民間宗教的信仰模式
一、引言
二、世俗化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模式形成的前提
三、中國民間宗教的多神信仰模式
四、中國民間宗教的末世信仰模式
第八章 從玄奘大師的印度取經(jīng)來看現(xiàn)代佛教的海外留學
一、前言
二、玄奘的早年學習生活
三、玄奘在印度的留學
四、玄奘返國從事翻譯
五、現(xiàn)代佛教海外留學的一些思考
六、結(jié)語:取經(jīng)典范與科學典范
下篇:宗教教育對全球倫理普世價值的作用
第九章 佛教教育對人類倫理普世的意義
一、序論
二、佛教“止惡修善”的倫理普世教育
三、佛教“戒殺放生”的倫理普世教育
四、佛教“清規(guī)戒律”的普世教育
五、佛教“知恩報恩”的倫理普世教育
六、結(jié)論
第十章 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
一、教育和宗教在人類社會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之一:所謂宗教與教育的分離
三、宗教與教育分離的利弊
四、宗教教育與世俗教育適度互動的歷史趨向
第十一章 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社會學觀點的考察
一、前言
二、“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書伯與派深思對基督新教倫理與儒家倫理的比較
三、儒家倫理的“脈絡化的普遍主義”:以“仁”為例作說明
四、韋伯學說與儒家倫理在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
五、當代西方社會學家看全球化下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以貝克(Ulrich Beck)的“脈絡的普遍主義”為例作說明
六、當代西方社會學家看全球化下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以羅伯森(Roland Robertson)盼“全球在地化”為例作說明
七、結(jié)語
第十二章 論-行禪師的“十四戒”與全球倫理之建構(gòu)——兼論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
一、前言:“全球化”問題就是“全球倫理、”的問題
二、“十四戒”——入世佛教的十四個規(guī)范
三、“十四戒”的思想基礎
四、關于“十四戒”的譯名
五、將“十四戒”融入全球倫理的可行性
六、亨廷頓的危險論述
七、結(jié)論:建構(gòu)中的“全球倫理”
第十三章 全球化下的中國臺灣佛教:靈鷲山教團的經(jīng)驗分享
一、前言
二、佛教史上的全球化
三、中國臺灣的佛教全球化簡述
四、全球化過程中的莢鷲山佛教教團
五、結(jié)論:展望愛與和平地球家的未來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