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下半葉始,中國語文考試演變到今天,究竟是變得越來越“科學”,還是越來越背離它的本義?如今,已經無從知曉,當年的那位編者是懷著怎樣的情懷來編寫這些課文的。但我卻由此悟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薪火并不都是靠知識精英們傳承下來的,那些僻處鄉(xiāng)野的讀書人同樣擔當了重要角色。如果說老北大、老清華和西南聯大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奇跡,那么,匯文便是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歷程中的華章。對對子還是測驗學生語言積累和才思悟性的最佳法子。老一輩讀書人對此深有體會,最有名的例子當數1933年陳寅恪先生為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國文卷出的試題。他出了一道對對子試題“孫行者”,求對句。試畢,據說高中者僅一人,所對為“胡適之”,引起輿論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