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海內外很多志士仁人,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賢教誨,擔負起承傳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責任和使命。《中國精神》是鐘教授在恩師慈命下演講以及錄影棚內課程的匯集。主要內容分為四講,分別是2009年6月講于香港晚晴軒的《傳統(tǒng)圣學綱要——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2010年5月講于香港晚晴軒的《振興中國精神》;2007年4月講于西安的《和諧之道以孝貫通——對現代社會的啟示》;2009年6月講于香港晚晴軒的《學貴立志——朱子滄州?舍諭學者》。第一講,《傳統(tǒng)圣學綱要——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是《養(yǎng)正遺規(guī)》的第一篇,它總結出中國古圣先賢四千五百年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旨在揭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綱領,是童蒙養(yǎng)正教育的第一課。圣人的教化不外乎五倫關系而已。父子是道,有親就是德;君臣是道,有義是德;夫婦是道,有別是德;長幼(兄弟)是道,有序是德;朋友是道,有信是德。隨順道,就叫德。圣賢之道,是用來規(guī)范自己的,遵循五倫,便能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二講,《振興中國精神》,是《中國精神》的核心之所在,也可以說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個簡單概述。鐘教授萃取儒釋道三家之精要,把中國精神歸納為“一體,二相,三寶,四勿,五常,六和,七治,八德,九思,十義”十個部分,最后把中國精神歸結到“家”這個載體,而家又有“家道,家風,家學,家業(yè)”四個要素,所以振興中國精神,就要重建家文化,企業(yè)、團體都要從孝道入手,從我落實,此謂知本。第三講,《和諧之道以孝貫通——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是2007年4月鐘教授在國際道德經論壇上的論文,不僅清晰地闡明了“道”、“德”、“經”的涵義,更鞭辟入里地剖析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圣學?根基都在于孝道。值得一提的是鐘教授在大會的最后,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做了三項倡議:第一,提倡由中央到地方政府,每年進行“孝子評選”實現“以孝治天下”;第二,提倡各家庭、各民族共同紀念先祖活動;第三,提倡倫理道德的教學及建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心,大力弘揚以孝為中心的五倫十義。眾所周知,前兩個倡議已經變成了現實;令人欣慰的是,第三個倡議現在都被越來越多的認可,在許多地方都有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中心的出現。第四講,《學貴立志——朱子滄州精舍諭學者》是《養(yǎng)正遺規(guī)》的第二篇,是朱子教誨學子們立志的一篇短文?學圣賢學問,就是要成圣成賢。圣人一生追求道義的存心最重要,志向定在希圣希賢,然后積累修學的功夫,涵養(yǎng)自己的道德學問,在圣賢之道上一生不間斷的去追求,所謂“學貴立志,志在有恒”。教授選取了大量經典案例以及自身成長經歷,說明只要目標正確,即使道路曲折,也一定可以達到光輝的終點,所以立志是頭等大事??桌戏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么“圣賢遠乎哉?我志在圣賢,圣賢庶乎近矣”。孟夫子也說: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是真正的中國人所應具有的精神,“天下興亡,我之責任”的一份承擔,是一個炎黃子孫對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責任和使命,這是真正的中國精神!讓我們繼承傳統(tǒng),以孝道為原點,修持道德仁義,自利利他,幸福人生,和諧世界,演繹出幾千年中華文明涵養(yǎng)下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