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論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

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

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

定 價:¥32.00

作 者: 摩羅 著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文化理論

ISBN: 9787309075250 出版時間: 2011-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93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20世紀初期的部分中國精英與西方社會、西方國家有文化和價值認同上的聯(lián)系,可是在血緣和社會組織上,他們又只能屬于中國社會。這種文化認同與民族身份的矛盾,給他們造成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然而,正是這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為引導中國文化前途的文化領袖,他們所提出的文化戰(zhàn)略及其所選擇的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在時勢與政治的促逼下,不斷地被單一化并被推向極端,成為日后中國社會的正統(tǒng)和主流;同時,激烈的社會形態(tài)轉(zhuǎn)換與不斷革命則使?國基層社會及其所賴以生存的文化遭到越來越多的批判和掃蕩。中國基層人群由此而承受的被撕裂的疼痛,并不比精英人物少一些。一部分精英人物率先體驗到的精神分裂,外化為不同人群之間的文化分裂和社會分裂,中國社會因此而遭遇著廣泛的撕裂與疼痛。當今中國社會日益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和價值認同危機,就是這種疼痛的升級版。摩羅所著的《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深切感受著民族之疼痛的中國人不能不讀的一本書!認真思考著民族之未來的中國人不能不關(guān)注的問題。

作者簡介

  摩羅,本名萬松生,現(xiàn)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西都昌人,先后出版過《恥辱者手記》《自由的歌謠》《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大地上的悲憫》《中國站起來》等著作,以其文字率真,思想敏銳,被讀者譽為“民間思想者”。近年一度擱筆,閉關(guān)讀書,專注于原始宗教、史前史、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一個偶然?機緣促其開始全力關(guān)注五百年殖民史與中國近代史,并由此對80年代以來盛行的近代史觀進行了全面的審視與反省,對于與近代史密切相關(guān)的近現(xiàn)代文學史,也有了不同于以前的體會和認識,遂有《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一書。同時與楊帆合編《太陽的朗照——梁啟超國民性研究文選》《月亮的寒光——魯迅國民性批判文選》《人性的復蘇——“國民性批判”的起源與反思》。

圖書目錄

題詞
自序
解題 什么是文化政治學
緒論 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困境
第一章 國民性批判與“賣矛誘導”體系
 國民性批判中的雙重權(quán)力關(guān)系
 楚人賣矛者與“賣矛誘導”體系
 “賣矛誘導”體系與小圈子利益
 人文文化體系與文化政治學
第二章 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
 小圈子與大圈子的變遷
 文化力量與制度力量相互為用
 人文學術(shù)體系與國民性批判
 人文學術(shù)體系和法律體系相互為用
 國民性批判與文化政治學
第三章 國民性批判與經(jīng)濟政治學
 人文學術(shù)體系與知識分子的利益選擇
 國民性批判與精英意識形態(tài)體系
 文化政治學與經(jīng)濟政治學相互為用
 文化政治學的利益指向舉例
第一編 中國國民性問題的殖民主義陷阱
 第一章 中國“國民劣根性”學說的殖民主義起源
  西方商人、政客判定中國人“軟弱、鄙賤、無恥”
  西方學者判定中國人“欺騙、愚昧、奴性、邪惡”
  中國精英認可并堅守殖民話語的背景
 第二章 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國民性的批評與改造
  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國民性的描述與批評
  西方傳教士用基督教改造中國國民性
 第三章 西方傳教士與殖民勢力完全一體化
  傳教士熱衷于軍事占領和屠殺
  傳教士熱衷于掠奪中國財富
  傳教士的教化與殖民者的槍炮相互支持
  李提摩太和丁韙良:殖民主義戰(zhàn)略家
第二編 國民性批判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斷裂
 第一章 國民性批判與近代思想史上制度變革的主線
  國民性批判:思想文化視角
  國民性批判的帝國主義壓力
  國民性批判的政治制度指向
 第二章 五四精英群體的文化選擇
  文化?蒙:五四精英群體的路徑選擇
  尖銳對立:五四以前褒西貶中的文化批評
  全盤西化:五四精英群體的文化選擇
 第三章 五四精英群體的教育改造及其歷史影響
  清末知識分子對中國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與建議
  京師同文館及教會學校中西并重的課程設置
  中西并重的“張之洞學制”和全盤西化的“蔡元培學制”
第三編 《中國人氣質(zhì)》對國民性批判的影響
 第一章 史密斯的《中國人氣質(zhì)》:一個想象的功利的文本
  史密斯的《中國人氣質(zhì)》:一個想象的文本
  史密斯的《中國人氣質(zhì)》:一個功利的文本
 第二章 魯迅與澀江保日譯本《支那人氣質(zhì)》
  澀江保日譯本《支那人氣質(zhì)》
  魯迅與澀江保日譯本《支那人氣質(zhì)》的關(guān)系
 第三章 魯迅對史密斯《中國人氣質(zhì)》的推崇
  《支那人氣質(zhì)》一書在魯迅心中的分量
  許壽裳談魯迅與國民性問題
 第四章 魯迅作品究竟受到《中國人氣質(zhì)》哪些影響
  《中國人氣質(zhì)》對魯迅作品的影響(唐弢的研究)
  《中國人氣質(zhì)》對魯迅作品的影響(張夢陽的研究)
 第五章 “第一代”中國學人與史密斯《中國人氣質(zhì)》的關(guān)系
  茅盾與《中國人氣質(zhì)》
  馬君武與《中國人氣質(zhì)》
  潘光旦與《中國人氣質(zhì)》
  李景漢與《中國人氣質(zhì)》
  “作新社”與《中國人氣質(zhì)》
 第六章 “第二代”中國學人與史密斯《中國人氣質(zhì)》的關(guān)系
  為魯迅與《中國人氣質(zhì)》的關(guān)系辯護
  借《中國人氣質(zhì)》重啟啟蒙話語
 第七章 “第三代”中國學人對史密斯《中國人氣質(zhì)》的批評
  劉禾的批評
  馮驥才的批評
  周寧的批評
  中國學界對劉禾、馮驥才、周寧的反批評
  附錄一 阿金
  附錄二 柔順的固執(zhí)
第四編 國民性批判與底層群體的命運
 第一章 兩面作戰(zhàn)的魯迅:反抗精英與批判底層
  在精英人士眼中,大眾始終是“愚昧”的
  魯迅與精英群體的雙重關(guān)聯(lián)
  兩面作戰(zhàn)的魯迅
 第二章 魯迅隨筆對底層群體的批判性評價
  魯迅面對底層群體時的復雜心態(tài)
  精英意識形態(tài)的膨脹與魯迅的宿命
 第三章 魯迅小說對底層群體的否定性描述
  被定格在愚昧深淵中的小說人物
  阿Q有什么錯?
  最要緊的是“要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
 第四章 改革意識形態(tài)與底層群體的權(quán)利危機
  改革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
  誰的權(quán)利?
  把“改革”本身作為目的和價值是一種新的“蒙昧”
 第五章 科學意識形態(tài)與底層群體的文化危機
  科學崇拜
  大哀憐與大輕蔑
  掃蕩一切“舊文化”
 第六章 工業(yè)文明意識形態(tài)與底層群體的經(jīng)濟危機
  圣雄甘地的啟示
  “全球化意識形態(tài)”是當代“賣矛誘導”體系
  中國的發(fā)展之路注定是一條流血之路
  文化上、精神上的覺醒和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結(jié)論 文化政治學的利益旨歸
附錄 為了所有的阿Q都能睡上寧式床
后序 我只能是阿Q、祥林嫂的兒子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