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李安宅小傳
著者贅識
前言
一 中國人類學被遺忘的聲音
二 中國人類學的“李安宅性”(Li An-cheness)
三 如何對待李安宅的遺產:廿余年李安宅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第一章 一個身體,兩種想法
一 早年
二 求學與革命
三 燕大學記
四 禮儀與社會
第二章 祖尼小鎮(zhèn)的結構與象征
一 文化接觸的故事
二 祖尼的記憶
三 祖尼人類學家李安宅
四 祖尼小鎮(zhèn)與白塔寨村
五 超越現代性的思想家
第三章 互惠人類學:人類學的一種可能
一 被遺忘的角落
二 思考的圖像(image)
三 三種心性的高曉民族志
四 高峣作為后祖尼
第四章 壩上人類學的核心
一 一種扭轉
二 學系課程:對社會學與人類學關系的華西理解
三 華西邊疆研究所
四 石羊場社會研習站
五 “奇觀”:結構的演練與區(qū)域文化歷史
六 壩上人類學在四川的遺響
七 結論
第五章 象征人類學與西藏民族志
一 個人學術傳統的蛻變與承遞
二 為藝術而藝術:象征人類學思想的擴展
三 功能和意義
四 學術研究的語言學轉向:“意義”的意義
五 關于西藏的象征民族志
六 結論
第六章 西藏民族志的范型研究
一 20世紀30年代:中國功能主義人類學的起源
二 20世紀40年代中國功能主義人類學的展布
三 20世紀50年代以后:馬克思主義功能主義的創(chuàng)生與實踐
四 銜接地方世界
五 復興中國功能主義西藏民族志及范式的可能性轉型
六 小結
第七章 “轉鋒”:李安宅進藏
一 從軍序曲
二 “盲點”
三 有關西藏知識的生產地:十八軍政策研究室
四 人類學家與一支軍隊的藏文化規(guī)訓
五 中國現代史的轉向
第八章 1957:中國現代史與人類學的命運
一 對話前史之一:李安宅與“紅色思想”之間
二 一種社會公共空間:“中共四川省委高干哲學自修班”第四期
三 公共空間里沒有私人空間
四 公共性對個人的伏擊
五 社會造就的公共性封筆與個人絮語的誕生
六 歷史造就的中國人類學心史
七 對中國人類學史的另一種理解
引用文獻
后記 中國思想史上的李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