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籃橋之出名,在一些上海人心目中,是因為這里建造了曾是遠東最大、設施最精良的監(jiān)獄,在一定的語境中提籃橋成了監(jiān)獄的代名詞。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猶太人在這里建造了摩西會堂,后來又由于歐洲的戰(zhàn)亂和虐猶,大量逃生的猶太人進入上海,使這里成為猶太人避難的諾亞方舟,聚集了大量精英人物,給這里的店鋪、住宅、學校、花園、街巷、劇院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價值,為上海的近代文化增添了許多別樣的色彩,提籃橋于是有了更深切而廣泛的文化含義。 本書作者張艷華、王建曾經參與提籃橋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的保護規(guī)劃,對上海的城市和建筑遺產有深入的研究,在這方面也發(fā)表了專著和論文。 本書探尋了這個地區(qū)的人、故事和空間,展望它的未來,以新的視野研究這個中外許許多多學者所關注的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