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認思維與語言的關系最直接,魯迅和陳獨秀、胡適所倡導的五四文學革命,中國書面文字從文言轉型為白話,實質上也是一場中國人的思維轉變,是思、言、文三維一致。這對于扭轉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接受現代思想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而由于魯迅具有高度哲學思維的文學家,是以思想家兼文學家的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中國人思維的扭轉的。所以比單一的哲學家或者文學家產生了大得多的綜合效應,在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發(fā)揮了少有人可比的巨大影響。魯迅早期提出的“立人”的主張,實質上就是立科學思維。魯迅終生堅持對中國人思維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記》是試圖改變中國人思維的文學起點,五四時期的雜文也堅持對中國人思維的批判,《阿Q正傳》則是對中國人思維的形象批判,他所概括的精神勝利法正來源于外國對中國人“面子”問題的批評,他特別注意在中外比較中反省中國人的思維,深掘中國人傳統(tǒng)思維定勢形成的根源,將之歸根為奴性做怪。他在《“題未定”草(六至九)》中提出的“懸想”說是對科學思維的全面闡釋。從魯迅的著作中可以學習到思維的藝術。但是,魯迅也有難以避免的歷史局限。我們今天的任務是超越魯迅,實現中華民族的理性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