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靈·詩·樂
人的差異性源于靈魂的差異;源于生命能量的差異;源于詩性和藝術性。
真正的修行,是清醒的“返觀內視”,是精神之獨立,是“自救”和“利他”。
末法時代就是沒有詩的時代,就是感性被窒息、被扼殺的時代。人越來越冷漠、脆弱——這種冷漠和脆弱都缺乏神性,充滿了可怕的動物性。
第二章 飲食·男女
誰都怕被長時間地凝視。再愛,也不能沒了自我,也不能沒了自由
一顆孤獨的心,一張莫測的臉,摒棄一切世俗,甘愿自我放逐。
現在還有青年嗎?——反抗的精神、犀利的詩情、向上的蓬勃熱情、救世的渴望、自由的心靈、洶涌的愛情、光潔柔韌的軀體……
第三章 情性浮華
柯勒律治:“偉大的心靈都是雙性同體的。”
弗吉尼亞·伍爾夫:“做個單純而簡單的男人或者女人是不幸的;一個人必須是男人般的女人,或者女人般的男人。”
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性別拘束住了。老天降生我們時,就用性別把我們的生命推向了偏執(zhí)、與分裂,然后讓我們用終其一生的追尋來圓滿我們回家的路。
第四章 神話·天地·歷史
中西文化,一個是“十字架”,一個是太極圖。一個是擴張的非此即彼的外散;一個是含蓄的可有可無的圓融。選擇誰,就選擇了一種生活,一種靈魂,一種文字,一種讓生命輪回的方式。
凡夜間綻放的,都得面對星空;凡面對星空的,都只是存在,而非主人。
第五章 人世間
即便明天地球就要毀滅,我仍然要種下一棵蘋果樹。——馬丁·路德
即便明天地球就要毀滅,我仍然要種下一棵精神的蘋果樹。——曲黎敏
不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
閱讀,可以讓我永不媚俗。
第六章 現代人物志
走在人類前面的人,一定是瘋子,或傻子。而不是所謂的院士。他們一定欠缺某種靈活性和圓融,喜歡一條道走到黑。或者索性就是黑暗中的炭火,或地殼里的巖漿。我雖沒有見過他,但我敬仰他,愛慕他,在科學的層面上,我未必懂他,但在精神和心靈的某個層面,我懂他,我就是他。
第七章 在路上
在下午的陽光里,他念《大悲咒》給我聽,那一瞬間,我覺得周圍無數生靈也在聆聽,然后一切又歸于清靜……唯有茶水澄凈。
生命的張力決定一切,生命的能量決定一切。學識、財富、名望等等與生命能量無法相比,一旦被喚醒,就如核能,只能毀滅,絕不貪生。
第八章 言語的盛宴
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
從造字的倉頡開始,我們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種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并在世界歷史中寫意地綻放。
改變人生,從識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