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叢書,共收錄了三千四百多種古籍,內容涵蓋了清乾隆以前的哲學、歷史、文藝、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天文地理、算學、醫(yī)學等領域。這些古籍內容完備,堪稱中華文化的精粹?!端膸烊珪酚邢到y(tǒng)、有條理地將中華五千年的重要典籍匯集為一部大百科叢書,為研究中華文化的中外學者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寶庫。被人譽為“千古巨制,文化淵藪”。 《四庫全書》這部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是清乾隆皇帝弘歷親自組織編修的。弘歷曾數次下詔,要各省訪書呈送京師,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設“四庫全書館”,開始編修工作。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綜編抄錄第一部,歷時十年。成書后,先謄寫了四個抄本,分藏于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即“內廷四閣”,又稱“北四閣”):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續(xù)抄三部,分藏于文匯閣、文宗閣、文瀾閣(即“浙江三閣”,又稱“南三閣”)。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難窺及,之后迭經戰(zhàn)亂,屢遭焚難。文源閣、文宗閣、文匯閣藏本已不復存世,文溯閣本曾遭H本侵略軍的搶掠,文瀾閣也一度散失,文淵閣本則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被運到臺灣收藏,由此足見幸存的《四庫全書》是多么珍貴。 《四庫全書》的編纂工程浩大,機構龐雜,人員眾多,有大學士劉統(tǒng)勛、于敏中等三十人為正副總裁,下設總纂處、總閱處和總校官等,據“《四庫全書》在事諸臣職名清單”所載,有三百六十二人參與了編纂工作,這些人多是當時的一流學者。其中又以總纂官紀昀、陸錫能及戴震出力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