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這段被后人稱之為春秋戰(zhàn)國的550年間,那些空前絕后的偉大人物和傳世經典井噴似的涌現(xiàn): 孔子述《論語》、孟子寫《孟子》、老子寫《道德經》、墨子寫《墨子》、孫子寫《孫子兵法》、鬼谷子寫《鬼谷子》、韓非寫《韓非子》…… 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四書五經鑄造了后世中國人的價值觀,春秋五霸開創(chuàng)了謀略計策的典范,戰(zhàn)國七雄構建了現(xiàn)今中國版圖的框架。 如今200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一直沒有走出過那個時代圣人先賢們的思想邊界,我們今天的生活習慣也與春秋戰(zhàn)國絲絲相扣:見面點頭打招呼,是周禮作揖的簡化;端午節(jié)吃的粽子,戰(zhàn)國的時候就已經包好;指導今日中國農耕安排的農歷節(jié)氣,同樣始于春秋戰(zhàn)國;甚至我們的姓氏,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也來自于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翻開本書,查看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源頭,時不時茅塞頓開,時不時眼前一亮。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zhàn)國2》內容簡介:在春秋中期的這七十多年間,列國之間的政治斗爭越來越激烈:東晉南楚歷經變法圖強迅速崛起,形成抵角之勢。但在他們的周圍,是搖擺不定的鄭、作壁上觀的魯、虎視眈眈的齊秦以及隨時準備見風使舵的各個小國。晉楚兩國時而爭斗,時而會盟,需要小心翼翼才能維持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諸侯國內部的矛盾也逐漸尖銳起來。晉文公重耳去世之后為子孫留下的最強智囊團不僅使晉國的霸業(yè)延續(xù)了一百多年,也為后來晉國的分裂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諸侯的權威不斷受到新興貴族們的挑戰(zhàn),楚有若敖氏反叛,晉有三郤亂政……一幕幕好戲高潮迭起,看超級大國們如何解決問題,一步步化解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