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自其去世,他的思想就成為人類思想中的一座“富礦”。兩百多年來,人們不斷地回到他、面對他、理解他,在每一次這樣的行動中,盧梭的思想都會呈現(xiàn)出新的意義,可謂歷久而彌新。然而,不同時代、不同學者對盧梭所做的各種紛繁解釋在彰顯其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遮蔽盧梭的真面目。更有甚者,一些學者可能基于不同的政治意圖來闡釋盧梭,給他貼上不同的標簽而誤導后來的理解者。正是如此,要理解盧梭,貼近他的文本,把握其思想意旨變得不那么容易,它要求理解者必須踏著前人的足跡,撥開遮蔽在其思想上的各種沉渣,才有可能回到他,去體驗他巨大的“魔力”。盧梭曾將自己的立法比喻為一個舵手駕船遠航。一旦起航,駛向茫茫大海,但是立法過程中的諸多難題都是大海上的不測風云、淺灘礁石。如此,他能否達到目的?本文從自然法的古今之辯、盧梭的問題意識及契約社會的建構與解構等方面詳細的進行了梳理與論述,試圖去剖析與理解盧梭這一偉大“立法者”的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