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光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歌唱家。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是廣大群眾和部隊官兵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位頗具藝術個性的男中音歌唱家。他以幽默、風趣、活潑、生動、浪漫、灑脫的演唱風格,豐富的表演才能,在百花齊放的歌壇上獨樹一幟,為我國歌唱藝術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馬國光是在什么年代出生?為什么叫國光?他是怎樣失去母親而開始了童年凄慘的蹣跚?在顛沛流離中又是怎樣找到第一個舞臺?最后又是怎樣死里逃生的?新中國誕生的巨變,馬國光是如何參軍的?又是被哪位著名的藝術家發(fā)現(xiàn),開始了他的軍旅歌唱生涯?經歷戰(zhàn)火考驗后又怎樣跨進北京軍區(qū)戰(zhàn)友文工團的藝術殿堂?馬國光經歷的人間風雨充滿了傳奇色彩,40年的軍旅生涯,馬國光努力攀登那一個個藝術巔峰。受到毛澤東主席的稱贊;周恩來總理長期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郭沫若先生為其題寫的墨寶毛主席詩詞《十六字令》第三首,是他不懈前進的巨大動力。馬國光有著詼諧幽默的性格,高尚的人品與藝德。特別到災區(qū)、部隊慰問中血染征袍,催人淚下。到了晚年,他用歌聲找到了失散45年的母親、死里逃生的救命恩人趙金鑄、患難相助的日本朋友山木貞夫的曲折動人的故事,為他的人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馬國光演唱的別具一格和強烈的藝術魅力,源于他能把跡近的作品處理出差別和新意;頗有合理性與群眾性的舞臺表演設計;巧妙調用手中的器樂功能為歌唱添色;音樂節(jié)奏與語言節(jié)奏的微妙結合;與手風琴及樂隊的伴奏天衣無縫的合作;說與唱的運用及口風技巧和運用不同的潤腔手段。這些與眾不同的風格使其歌唱藝術日趨完美,達到一種不可企及的境界。馬國光從一個流浪兒成長為著名的歌唱家,離不開黨和人民軍隊的哺育。他在40個春秋革命舞臺上,任勞任怨,始終如一地全身心地為人民服務,取得了無愧于祖國,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軍隊,無愧于時代的卓越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