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國版畫年,也是新興木刻誕生80周年,全國各地舉辦了很多慶?;顒?。80年前,現代意義上的版畫在中國出現。作為引領者,魯迅倡導藝術家“捏刀向木,直刻下去”,以求創(chuàng)作出純正的藝術。而“純正”二字其實很難深表,也會因時而變。在魯迅言中,“純正”的意思是要脫離復制版畫的藩籬,做自由創(chuàng)作的木刻,這是肇始之功;如今的版畫界也有“純正”的問題,只是目標變成了更為模糊難解的“當代性”,如何介入當代,與裝置、觀念、新媒體等并駕齊名,是縈繞在版畫人心頭的一個癥結。紀念,總是為了展望。版畫能否介入當代,似乎不是問題。但當代的開放語境還未成熟,版畫要繁榮,仍需開啟更為多元的局面,說到底,版畫的自身特征不應該成為限制自己的框框。周愛民有一個很好的總結:“以畫種技術、媒材來定位或限制畫家身份的方式已不能適應對當代藝術問題的考察,版畫只是藝術家用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媒介與技術。”換個角度,版畫自身的復數性、大眾性、傳播性都可以落到觀念層面,大做文章。尤其是在如今的“后印刷時代”(孔國橋語),版畫理應從自身出發(fā),重塑我們與世界的聯系。這個時候,就“不應該把舊概念的‘版畫藝術’太當回事”(徐冰語)。推動中國版畫的發(fā)展,觀瀾國際版畫雙年展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三屆以來,展現了極為多元的版畫創(chuàng)作局面,也豐富了當代藝術的格局,讓我們覺得沒必要去過多擔心版畫的困境。在《清華美術(卷14):當代版畫的語境與轉換》的個案欄目中,各位精銳藝術家的版畫創(chuàng)作實踐,也讓我們覺得版畫在當代的生存有著無限的探索空間。實踐,永遠走在理論的前面。在西方,當代藝術所指的范圍要大得多,甚至完全沒了邊界。其中,古典的、現代的、表現的、觀念的藝術都有展示自己的空間。從這一層面看,趙延年、廣軍、譚權書、徐匡、吳長江等版畫大家的作品仍是當代的,仍代表了當代版畫的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