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知識讀物中國法的源與流

中國法的源與流

中國法的源與流

定 價:¥50.00

作 者: 武樹臣 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人民法學文存
標 簽: 法律 理論法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010116419 出版時間: 2013-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 308 字數:  

內容簡介

  《中國法的源與流》(作者武樹臣)是一部中國法律史的基礎性理論著作,是作者對中國古代法律的“源”與“流”長達三十余年研究的結晶。在“源”的方面,作者運用古文字、歷史文獻、傳說史料三結合的方法,深入地探討中國法的起源這個僻冷的課題;在“流”的方面,作者則從法律實踐活動的總體精神和宏觀樣式兩個側面,生動地勾勒出中國法律文化歷史發(fā)展的概貌?!吨袊ǖ脑磁c流》涉及中國數千年法律文化的具有典型性意義的課題。作者認為,中國法律文化的獨特之處是倫理主義精神和混合法,它們體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有效維系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fā)展?;旌戏闯晌姆ㄅc判例制度的結合,法律規(guī)范與非法律規(guī)范的結合。這種法律樣式對我國今天的法律制度建設仍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武樹臣,男,1949年10月29日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2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法律學系,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與教學工作。1992年至1997年任系副主任。1997年調任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從事民事審判工作,并繼續(xù)招收指導中國法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4月調至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法律事務部任部長。代表性著作:《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合作)、《武樹臣法學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儒家法律傳統》(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中國傳統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學出版會2003年9月)、《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主編)、《中國法律樣式》(臺海出版社2004年1月)等。代表性論文:《易經與我國古代法制》、《尋找最初的“法”——對古“法”字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尋找最初的“德”——對先秦德觀念形成過程的法文化考察》、《走出法系——論世界主要法律樣式》、《中國法律文化探索》、《裁判自律引論》等。

圖書目錄

前言 上編 中國法的起源:尋找最初的獨角獸 第一章 尋找最初的獨角獸——對“□”的法文化考察 一 □的名稱、形象、身份和它所處的時代 二 □與蚩尤、五兵、五刑 三 □與玉琮、戰(zhàn)神、□(禮) 四 □與刑、辛、文身 五 □與旄舞、戰(zhàn)鼓、律 六 □與皋陶、弓矢、□ 七 □與饕餮、蓐收、爽鳩 八 □與夔、西王母 九 □與象刑、筆 十 □與神明裁判、法冠 十一 結語 第二章 中國法的起源及其特征 一 中國法起源的總體描述 二 中國法起源時代法文化的具體表現 三 東西方法文化起源之比較 第三章 中國成文法的起源 一 中國成文法的概念及夏、商、西周的立法 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變革與成文法的誕生 三 中國成文法的確立 中編 中國法的成熟進程:思想與文化的表達 第四章 “直文化”與“隱文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兩大基因 一 “直”與“隱”的文字本義 二 “直文化”與“隱文化”的原始起點 三 三代文明與“隱文化”的繁榮 四 春秋時代地域文化中的“隱文化”和“直文化” 五 戰(zhàn)國時代“直文化”與“隱文化”的交鋒 六 封建時代“直文化”與“隱文化”的融合 七 對“直文化”與“隱文化”的歷史評價 第五章 從“箕子明夷”到“聽其有矢”——對《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解讀 一 “明夷”考 二 “明夷”與東夷文明 三 弓矢在古代社會中的特殊作用 四 弓矢在訴訟中的證據意義 五 “明夷”與“不富以其鄰”、“迷逋復歸”的原則是一致的 六 箕子或以“明夷”古訓力諫紂王 七 “箕子明夷”與西周金文“瀵”字的出現:從神判法到人判法 八 “箕子明夷”對西周初期立法和后世司法的影響 第六章 孔子與鑄刑鼎 一 關于公布成文法問題 二 從晉刑鼎的內容看孔子反對晉刑鼎的理由 三 從孔子對鑄刑鼎事件的態(tài)度看他的政治立場 第七章 從“判例法”時代到“成文法”時代——對春秋法制改革的再探索 一 西周的法是貴族性的“判例法” 二 鄭、晉公布的法律是新式法典 三 春秋法制改革的歷史評價 第八章 秦“改法為律”原因考 一 關于秦“改法為律”及其與商鞅的關系 二 秦“改法為律”的一般原因 三 秦“改法為律”的特殊原因 四 結語:秦律留給后世的遺產 第九章 地域文化與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一 先秦地域文化的形成 二 魯國文化與儒家(孔、孟)的法律思想 三 晉國文化與法家(商、韓)的法律思想 四 齊國文化與齊學(管、茍)的法律思想 五 結語 第十章 齊魯法文化與中華法系的精神原點 一 齊魯法文化的定義 二 齊魯法文化的古老精神淵源 三 齊魯法文化的思想軌跡 四 齊魯法文化奠定了中華法系的基本形象 第十一章 儒家法律傳統與中華法系 一 儒家法律傳統界說 二 儒家法律傳統的思想淵源 三 儒家法律傳統的理論構成 四 儒家法律傳統的學術流變 五 儒家法律傳統與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橫的法”與“縱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沖突與終結 一 交易·盟約·訴訟:家族本位下的橫向法律 二 從“神·禮”到“仁·法”:家族制度的衰落與個體意識的萌芽 三 “國家”與“公民”結盟:國家本位對家族本位的清算 四 “皆有法式”:國家本位下的縱向法律 五 結語 下編 中國法的演進規(guī)律與展望:在創(chuàng)新中返回歷史 第十三章 政體、法體之變與法的演進——對中國古代法律“法家化”、“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一 西周春秋時代的政體與法體:“世卿世祿”的貴族政體與“議事以制”的“判例法” 二 古代法律傳統的理論詮釋:孑L孟(魯儒)的“為國以禮”和“貴族精神” 三 戰(zhàn)國秦代的集權政體和“成文法”:商韓(晉秦法家)的“以法治國”和“勁士精神” 四 先秦儒學的第一次蛻變:荀子(齊儒)的“隆禮重法”和“大儒風范” 五 西漢至隋唐的“儒法合流”、“禮法互補”、“人法兼用”與中國 古 代法律的自我完善 第十四章 移植與播種——個人本位法律觀在中國的命運 一 中國古代的法律價值觀 二 清末修律:個人本位意識的萌動 三 中華民國:國家社會主義理論 四 “以人為本”與當今法律文化建設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法律樣式的理論詮釋 一 世界法律樣式的三個類型 二 中國古代的法律樣式 第十六章 中國“混合法”與世界法系 一 “混合法”的四個基本特征 二 “混合法”的歷史成因 三 “混合法”的現代歷程和發(fā)展方向 四 中國“混合法”在世界法系的地位 主要參考文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