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哈貝格(Alfred Habegger),1967年在丹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執(zhí)教于堪薩斯大學英語系,后辭去教職,隱居于俄勒岡州東北鄉(xiāng)村——“失落的草原”。曾出版兩本學術著作《美國文學中的性別、虛幻和現(xiàn)實主義》( 1982)和《亨利·詹姆斯和“女人的事業(yè)”》(1989),以及兩本獲獎傳記:《父親:老亨利·詹姆斯傳》(1994)和《我的戰(zhàn)爭都埋在書里:艾米莉·狄金森傳》(2001)。他的另( Masked: The Life of Anna Leonowens: Teacher at the Siamese Court、將于2014年出版。王柏華,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副教授。曾就讀于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獲得蹲士學位(1998年)。先后工作于北京社會科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期間訪學于哈佛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德保羅大學、、曾發(fā)表美國后現(xiàn)代小說家巴特密(Donald Barthelme)中短篇小說選、英國小說家哈代(Thomas Hardy)長篇小說《心愛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中國文淪:英譯與評論》等多部澤著,論文多篇。近年來集中考察中英詩歌翻譯,關注艾米莉·狄金森及其在漢語語境中的翻譯和詩學。曾軼峰,首都師范大學比較文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從碩士階段起集中考察狄金森的濤歌及翻譯.撰寫碩:論文《尋找真正的艾米莉·狄金森:狄金森詩歌翻譯研究》,后訪學于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深入研究狄金森的作家身份問題。胡秋冉,首都師范大學比較文學學士,香港理工大學翻譯與傳譯碩士,任教于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承擔“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汁劃”課題:“狄金森對余光中詩歌的影響研究”,論文刊載于《中國詩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