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功能批評及其趨勢
一、經驗與超驗:兩種文本及兩種影像
二、負值文本及其生產力
三、功能批評及其生產關系
四、負值的影像及其功能批評
五、結語
第二章 批評的實踐
一、表述的圖騰與禁忌
(一)現象學敘事學
(二)圖騰敘事
(三)性禁忌與女性在場的缺席
二、修辭的神話
(一)心靈的分節(jié)
(二)修辭的修飾
(三)民主的修辭
(四)個人主義的修辭
(五)受眾的期望修辭
(六)總結
三、符號的消費和意義的延宕
(一)眾聲喧嘩下的符號實踐
(二)步入符號消費的文本
(三)符號消費下的意義延宕
四、民族記憶的缺席書寫
(一)作者缺席的假設
(二)作者不在場的文本
(三)全球化語境的文本
五、重讀《萬家燈火》
(一)地域的文化再置
(二)認同的離棄
(三)自我優(yōu)越的幻想
(四)批評的誤讀
六、走向荒誕的悲劇
(一)隱喻的哲學案例
(二)荒誕悲劇的三段式
(三)融合視閾下的文本
七、讀解《海神號》
(一)尋求救贖的戲劇
(二)置換的文本
(三)簡單隱喻
八、神話的一次歷史中心再置
(一)再置的歷史
(二)中心的再置
(三)閹割歷史互文本
(四)敘事的張力斷裂
(五)影像的抽離
(六)潛歷史的消費性再置
九、字幕譯制電影觀影機制研究
(一)可見的第一所指
(二)跨文化的第二所指
(三)字幕與譯制配音比較
(四)字幕譯制片的現狀與未來
十、文化產業(yè)與空間模型
(一)對海南影視基地研究的學理線索
(二)對海南影視基地的文化資源的評估
(三)海南建設影視基地的四層空間結構模型
(四)空間模型基礎上的思考
十一、文化交流視野下的認識回歸
(一)兩種向度的知識體系
(二)文化交流視野下的知識審視
(三)文化共生中的異同回歸
十二、作為權利關系的歷史性結構
(一)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起源——作為生產的結構模式
(二)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本質——作為權利技術的意識形態(tài)實踐
(三)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表現——作為偽主體的拓撲
(四)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烏托邦——人的解放
十三、控制自然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及效果
(一)巫術、宗教到科技的控制觀念史
(二)自然、人及社會的控制矛盾
(三)資本控制及馬克思主義控制觀
(四)熵視野下的自然控制觀
十四、互聯(lián)網游戲中的交往空間
(一)選擇的差異
(二)轉移的鏡像
(三)壓力的競爭
十五、神話時代的到來
第三章 代群影像與后群體時代
一、后群體的緣起——“第六代”的發(fā)生學
(一)“代際”的產生
(二)“第六代”作為分裂的“代”
(三)典型化的類別:后群體
(四)后群體的運作
二、后群體簡史——經驗主義的寫作史(1989-2004)
(一)后群體簡史
(二)經驗主義寫作
(三)后群體的寫作方式
三、合法化的道路——兩種可能:新主流和獨立
(一)合法化的文本
(二)一個人連一次同時走過一條河的可能也沒有——分裂的主體:走向合法化的群體
(三)是還是不是,這是個問題——在模糊的地帶徘徊
(四)歡快地創(chuàng)造主流話語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