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倫理學(道德學)自私的德性

自私的德性

自私的德性

定 價:¥29.00

作 者: (美)安·蘭德(Ayn Rand),等著 汪宇 編 焦曉菊 譯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叢編項: 蘭德叢書
標 簽: 美學 哲學 宗教

ISBN: 9787508077642 出版時間: 201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16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蘭德叢書:自私的德性》主要內(nèi)容包括:難道生活不需要妥協(xié)?怎樣在非理性時代過理性生活?崇拜灰色道德;集體化倫理學;人類的權(quán)利;集體化“權(quán)利”;政府的本質(zhì);自由社會中的政府資金;停滯不前是神圣的權(quán)利等。

作者簡介

  安·蘭德,是美國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安·蘭德宣揚極端個人主義精神,是理性利已主義的倡導者,與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的倫理學形成最為尖銳的對抗。在美國,她的作品的銷量僅次于《圣經(jīng)》。

圖書目錄

導言
攻擊“自私”就是攻擊人的自尊,放棄“自私”也就是放棄自尊。
客觀主義倫理學
合理性的美德意味著承擔自己做出判斷的責任,承擔依靠自己頭腦的工作來生活的責任(這是獨立的美德);意味著不得為了他人的觀點和希望而犧牲自己的信念(這是正直的美德);不得企圖以任何方式粉飾現(xiàn)實(這是誠實的美德)——不得追求或接受不勞而獲、無功受賞之物,不管是在物質(zhì)上還是精神上(這是公正的美德);不得渴求無因之果,不得逃避自己造成的后果。永遠不得像傻瓜那樣,在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的情況下行動;永遠不得在脫離環(huán)境的情況下做出任何決定,形成任何信念或者追求任何價值,也就是脫離或者背離自己全部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永遠不得尋求僥幸以逃脫別人的反駁。
與精神健康相對的神秘主義和自我犧牲
如果正常的道德狀態(tài)是懷疑而非自信;如果美德的確證是自我懷疑而非自信;如果完美的標志是害怕而非自尊;如果人的目標是內(nèi)疚而非驕傲,那么精神疾病就成為一種道德理想,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和精神病患者就成為道德的最高典范。
非理性道德是與人的天性、事實和人的生存需要相對立的,它必然強迫人們接受這種信念:道德與實際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沖突。人們必須選擇要么品德高尚,要么幸福;要么理想主義,要么獲得成功,但是他們不能二者兼得。
危急時該的倫理學
幫助自己所愛之人,這種美德不是“無私行為”或“犧牲”,而是誠實。
在實際生活中,要實現(xiàn)友誼、,親情和愛情,就要將相關(guān)者的幸福(理性的幸福)融入自己的價值等級體系,然后再依照各人的價值層次而采取行動。
人類利益的“沖突”
謙卑和專橫是同一塊心理勛章的兩面,當一個人心甘情愿盲目地受制于人時,這種行為中隱含著向其主人提出盲目要求的特權(quán)。
人不都是自私的嗎?
愉悅心理
難道生活不需要妥協(xié)?
怎樣在非理性時代過理性生活?
崇拜灰色道德
集體化倫理學
人類的權(quán)利
集體化“權(quán)利”
政府的本質(zhì)
自由社會中的政府資金
停滯不前是神圣的權(quán)利
種族主義
偽個人主義
脅迫式爭論
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