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華文化元素:剪底生花
02和北大才子談心
03中國文化概要(英文版)
04陸羽傳
05館藏手槍:河南警察學院槍…
06民國時期古籍出版研究
07光影斑斕:唯美意象的律動…
08圖書館員手冊
09為氣候行動鼓與呼:中國氣…
10網(wǎng)絡公共空間的社會語用生…
李敖
李敖是世界上最特立獨行的理想主義者,他寫過一百多本書,其中九十六本被查禁…
可購
《讀書》雜志編輯部 編
《讀書2005(套裝共2冊)》雜志是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刊物,凡是書及與…
(美)鄧比 著;葦杭 譯
48歲的影評人鄧比厭倦了被現(xiàn)代媒體割裂成碎片的生活,毅然重返校園,和十八九…
陶東風、和磊
引言/1一、文化研究:一個嘗試性的“界定”/1(一)什么是文化?/1(二)…
(美)凱瑟琳·奧蘭絲汀 著;楊淑智 譯
話說1697年一個穿紅色連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見一只狼之后,就在各個時…
何滿子 著
《皓首學術(shù)隨筆》系列叢書稱為“學術(shù)隨筆”。所收各篇,門類繁多。這套書敘事…
季羨林 著
本書采用以著作為綱的寫法,學術(shù)研究涉及的范圍有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
黃裳 著
可讀可購
韓江洪
本書把嚴復話語系統(tǒng)置于他所處的歷史語鏡之下,從話語的角度研究嚴復的翻譯,…
王淼 著
《把根留?。赫憬》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前列思考》主要反映浙江的非物質(zhì)文化…
孫豐年
本書選取了中國歷史上近百位魅力人物,以排行榜的形式加以評述。全書分為“帝…
任繼愈 著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皓首學術(shù)隨筆》系列叢書稱為“學術(shù)隨筆”。所收各篇,門類…
王建疆 著
本書立足于中國美學史,在生成論和內(nèi)審美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群舉對比法,結(jié)合…
張隆溪
《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目的不僅在于展示東西方在觀念和主題表現(xiàn)上的…
朱大可
本書深入探討了盛行于當代中國的流氓話語現(xiàn)象。作者認為,當代中國分為兩個社…
宋志明,吳潛濤 主編
中華民族精神是把中華民族結(jié)成一體的精神紐帶,是全民族的價值共識,是全民族…
劉芳
這是一項關于我國民族散雜區(qū)的研究工作,工作中關注川滇黔交界處苗族社會文化…
王開林
文化只有新舊,無所謂真?zhèn)?;文人只有真?zhèn)危瑹o所謂新舊。像辜鴻銘、王國維、易…
劉墨 著
乾嘉學術(shù)或稱“乾嘉學派”,是中國學術(shù)史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它博大精深,涵…
宮曉衛(wèi) 著
《藏書家(11-16輯合訂本珍藏版套裝共2冊)》內(nèi)容豐富,主要內(nèi)容包括:跋四印…
(美)許崗 著
許崗博士系“文革”后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生,1978年被教育部以美國全額獎學金…
孫郁
《百年苦夢:20世紀中國文人心態(tài)掃描》系孫郁先生以20世紀中國文人為考察對象…
陶柯
《論藏族文化對漢族文化的影響》共由17篇學術(shù)論文組成。這17篇論文從多方面多…
劉亞虎
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末,中國詩歌在經(jīng)歷了二百多年的冷寂之后,一種新的詩體——…
管繼平
民國文人,豐富而多彩。蔡元培、陳獨秀、魯迅、胡適之……一個個都是風標獨立…
周丹
暫缺簡介...
舒湘鄂 著
《現(xiàn)代服飾與大眾文化學研究》內(nèi)容包括:服飾是人類生存的物質(zhì)形態(tài);服飾形態(tài)…
包和平、王學艷
一個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兩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是民族精神,一個是…
戴建兵、陳曉榮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chǎn)生在我國的宋代,堪稱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fā)明”。紙幣的發(fā)…
萬一
“生于七十年代是幸福的,十五歲做文學青年,十八歲組樂隊做憤青,二十來歲住…
韓妤齊 編著
從無聲開始(上),當我開始觸摸上海的歷史滄桑,撫慰它正在逝去的遺跡, 逐…
吳小美、魏韶華、古世倉
這是充滿文化關切而又富有生命激情的“對話”。在這里,老舍不只是一個純客觀…
張菁
讓這顆在塵世間消磨的倦怠浮躁的心,慢下來,細下來,細到能聽見茶芽在水中綻…
嚴玉魁
《文化經(jīng)典著作鑒賞》對《論語》《孟子》《莊子》三部著作進行了全文譯注。這…
佟洵
北京宗教文化不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巨大的物質(zhì)財富。北京宗教文化歷史悠…
《南方都市報》 編
南方都市報的“大家訪談”欄目,采訪對象為站在中國文化巔峰的巨人,人均年齡…
王文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書系”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內(nèi)涵,在內(nèi)容上,分…
陳樂民
本書帶有思想自述的性質(zhì)。作者將自己半個多世紀來家庭教育、求學、工作和生活…
北京東方生命文化研究所 編
青春長駐、健康快樂的總學說:生命大交換,引用諾貝爾獎的成果:情緒分泌物,…
坦率地說,本書更適合于“聽”。聽親歷生死的當事人之聲,聽創(chuàng)立生命文化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