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艾倫·菲爾斯,有一件事是確定無疑的——人們或者愛他,或者恨他。他使許多商界巨頭痛不欲生。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他是當代義俠羅賓漢——他為保護消費者的福祉,與商界和政界大佬們進行不懈斗爭。作為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前主席,菲爾斯本應是一位在堪培拉的辦公桌后伏案工作的技術官僚。但是,通過運用監(jiān)管權力和應對媒體的智慧,菲爾斯給澳大利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澳洲財經評論》(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對澳洲權力精英進行的2002年度大排名中,艾倫·菲爾斯成為全澳第三位最有權勢的人物,排名僅在澳大利亞總理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和財政部長彼得·科斯特洛(Peter Costello)之后。在頻頻的媒體頭條背后,菲爾斯所代表的是一個現(xiàn)代澳大利亞的“權力故事”——講述澳大利亞是如何培育了一個鼓勵競爭的文化,而商界巨頭們是如何在其中進行游說與阻撓,政客們又是怎樣對菲爾斯的媒體魅力羨慕、妒忌、恨。在民眾眼中,艾倫·菲爾斯是一個公正無私的監(jiān)管者,一個有些特立獨行的學者。生活中,他則是一個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謙遜而幽默的人。在《權力的鏡像——艾倫·菲爾斯傳》中,著名記者弗萊德·布蘭克林(Fred Brenchley)舉重若輕地講述了艾倫·菲爾斯在擔任“澳大利亞競爭沙皇”時所經歷的驚濤駭浪,以及該段歷程頗具戲劇性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