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濫觴于明朝的衛(wèi)所制度,即民間所謂“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明初,大明軍隊征服西南以后,朝廷為長治久安,令大軍就地屯戍,并從中原、湖廣和江淮地區(qū)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強行遷至黔中安順一帶居住。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斷吸收當地的先進生產方式,又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習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我們稱之為“屯堡文化”這樣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他們既執(zhí)著地保留其先民們的文化個性,又在長期的耕戰(zhàn)耕讀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地域文明。屯堡方言經過數百年變遷未被周圍的語言同化;屯堡婦女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族服飾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長久儲存和收藏,便于長期征戰(zhàn)給養(yǎng)的特征;屯堡人的民間信仰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脈相承;屯堡花燈曲調還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屯堡地戲原始粗獷,對戰(zhàn)爭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譽為“戲劇活化石”,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屯堡民居以木石為主營造,既質樸美觀又具獨特防御性,構成黔中安順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