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籍自它產生之時起,就不僅在中國本土流傳,無論是稿本、鈔本,還是刻本,都有流到國外。流傳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有政府間的贈書,如清同治八年(1869)清政府回贈美國政府十種書,包括《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皇清經解》等,至今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有外國人在中國生活一段時間之后帶回國去的,如日本的遣唐使、美國的傳教士。有外國的書商到中國成批購買后到本國銷售的,如20世紀前葉日本東京的文求堂書店。有外國圖書館正常購買的,如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大學從香港搜購中國圖書近三十萬冊,其中經部古籍占有相當比例。有侵略者從中國搶掠走的,如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將北京圓明園所藏文源閣《四庫全書》的燼余散本劫帶回國:日本侵華時期掠走中國東三省的貴重古籍。有中外勾結連手偷盜走的,如敦煌藏經洞的文獻由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俄國奧登堡等人買通看管人明日張膽搶掠走的。也有中國人移居海外帶出去的,如前些年上海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后從移民美國的藏書家后人那里購回的兩批書。所以,目前在海外的這批中國古籍(或稱海外漢籍)的外流途徑,是流傳與流失并存,正常交流與強行掠奪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