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印象:影像》介紹了:今年,距蕭紅誕生恰好一百周年。在中國這塊為她所深愛著的土地上,蕭紅僅僅生活了三十一個年頭。在短暫的一生中,為了追求愛與自由,這位年輕女性背叛了自己的家庭,拋棄了早經布置的可能的安逸地位,告別了世俗的幸福而選擇流亡的道路。在那里,她和廣大底層的人們一起經歷了各種不幸和痛苦,終至為黑暗所吞噬。對于命運所加于她的一切,她坦然接受,又起而作不屈的反抗。她以文學的最富于個人性的形式表達作為弱勢者的立場,在悲憫和撫慰同類的同時,控訴社會的不公。十年間,她在貧困、疾病和輾轉流徙中寫下一百多萬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場》、《呼蘭河傳》突出地表現(xiàn)了一個文學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在展開的生活和斗爭的無比真實的圖景中,閃耀著偉大的人性藝術的光輝。常常以“自由主義”相標榜的精英批評家,在蕭紅的作品面前,往往表現(xiàn)出相當?shù)陌谅?,而被中國新一代文科學者奉為圭臬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洋洋幾十7J言,僅用寥寥數(shù)語就把蕭紅給解決了。幾十年來,正統(tǒng)的文學教科書雖然給了蕭紅一個“左翼作家”、“抗戰(zhàn)作家”的頭銜,但是,它們重視的唯是群眾集體,卻輕視了作者個人;聚焦于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主題,卻忽略了人性的內面世界。于是蕭紅作品的多義性和豐富性,被長期遮蔽在學術的陰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