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意義上的遴選“經典”不同,本叢書關注的是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故必然跨越具體的學科限制,且兼及著譯與雅俗。選書的標準,在于當時以及后世的“影響力”,而不問是否“藏諸名山,傳之后世”。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影響力可能迅速消失,也可能與日俱增,更可能時起時伏。描述如此奇妙的“書的命運”,并給予恰當而深入的解讀,對于測量一個時代的思想深度與文化走向來說,也許是很好的入口處。這里有政治家的宏愿、思想家的深思、學問家的博識、文學家的激情,以及普通人的常識與悲哀。不管是哪一類,希望均有值得述說的“接受的故事”。也就是說,書本身的魅力固然重要,可那留在歷史上的“長長的影子”,同樣令人怦然心動。與書齋里的宏論不同,本叢書希望溝通專家常識與大眾趣味,借“讀書”回顧先輩的足跡,豐富當代人的精神感受與歷史意識,故關鍵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斷與裁定。具體的工作策略是:將書籍本身的評介與“接受史”的敘述融為一體,并摻入個人的閱讀體驗。假如撰寫導讀的專家們之“生花妙筆”能勾起大眾的閱讀興趣,使“舊書”介入“新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則功莫大焉。說到底,書,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這才有必要不時地回顧歷史——包括閱讀并未完全過時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