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在淪陷》一書,是作家冉云飛有關巴蜀歷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書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紅苕入川為開端,試以時間為線索,將看似微渺的個體事件一以貫之,見微知著,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與蜀地之間的沖撞,并進一步以蜀地為縮影,反映中國的特殊歷史境況。本書大體分為三輯:即“風物”、“故物”、“人物”。其中,“風物”以山川河流,森林植被為引子,極盡展示四川的地理風貌,人文風情,窮“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之要義;“故物”則圍繞巴蜀兩地從古至今的關系沿革,突出四川的特殊地位,反映四川人“敢為天下先”的鮮明特性,以及蜀地在孕育近代思想文化方面可歌可泣的“自由因”;“人物”更選取隱沒于蜀史之中,影響顯著而又易為世所忽略之人其事。文中多借入蜀“游客”之視野與筆觸,以窺近代中國情狀之一斑。全文處處留情“故鄉(xiāng)”,不僅添補了四川史料研究的不足,同時也揭示了文人精神家園淪陷這一實質。本書敘事雖平實,情感卻激蕩;雖力圖掩飾內心之扼腕嘆息,卻時刻流露出作者歷久彌深的鄉(xiāng)情,以及對時代之“不得已”的種種掙扎。作者對故鄉(xiāng)淪陷實質力透紙背的見地,異于文人單純慨嘆工業(yè)文明冷卻農耕文明的質樸鄉(xiāng)情,而更多著墨于地情國情,氤氳歷史氣息,落墨之處,盡顯對家國歷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