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科學交流和藝術史的視野中論述明代中后期耶穌會士來華后,攜帶至明和在中國繪制、印制的各類地圖圖像,以及對地圖與中西科學、繪畫藝術、詩歌題跋等中西文化交流活動進行深入的梳理和考證。明中期以后漸為中外交流史上第二個黃金時期,當時西來科學如何為中國人所接納,傳統(tǒng)的地學圖像繪制和對科學啟蒙的新理解成為這一時期獨特的科學與藝術交流現(xiàn)象。伴隨耶穌會傳教士先后來華,作為增進天主教信仰和傳播教義的主要載體,各類西來的科學圖籍流行于明中后期。從流傳的資料觀之,這些涉及天文、地理、植物與科技活動及歷史風俗等的典籍十分多樣和深入,此類文獻通常圖文并茂,以圖證教,既有歐洲科技發(fā)展的反映,也有耶穌會士來華后的所見所聞,無論是從歐洲帶至中國或在明境內刻印的天主教書籍、科學圖籍和詩文集都考慮到圖文并茂,特別是輿地書籍幾乎都要輔以地圖。此時出現(xiàn)的諸多的《世界地圖》顯示出晚明知識階層對域外疆域的特殊關注,他們以中國儒家學者傳統(tǒng)的詩書畫和文人雅集來表達對歐洲地圖的敬意和喜愛,并且將各種世界地圖繪制在自己的著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