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論與研究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

定 價:¥44.00

作 者: [法] 亨利·柏格森 著;王作虹,成窮 譯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叢編項: 漢譯經(jīng)典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44749985 出版時間: 2014-10-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37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出版于1932年,是柏格森最后一本重要著作。他認為生命的沖動起源于超意識,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神秘主義和接近了基督教。他在1937年的遺囑中曾表示:如果不是在納粹迫害期間他不愿與猶太伙伴分離,他或許會成為天主教徒。在《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中,他認為體現(xiàn)愛的上帝和體現(xiàn)上帝造物的進化會得到愛的回報,并把這一觀念與特定的道德和社會類型聯(lián)系起來。在他看來,一個開放的社會是多樣化的、實驗性的、進步的、創(chuàng)造性的和充滿精神氣息的,它的道德標準變通地體現(xiàn)本能,動態(tài)的宗教兔除了理性的教條,這樣的社會里居住的是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者、圣者和神秘主義者。而封閉的社會則是機械的、刻板的、保守的和獨裁主義的,其道德標準是靜態(tài)的和專制的,其宗教則是儀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這種把道德義務和社會強制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可以用來為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服務,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作者簡介

  亨利·柏格森,1859年出生于巴黎,父母均為猶太人。他從中學時代起便對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發(fā)生濃厚興趣,尤其酷愛文學,1914年當選為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年度主席和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年邁的柏格森反對納粹政權對猶太人的迫害,拒絕與侵法德軍合作。1941年1月4日,他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82歲。柏格森以“創(chuàng)化論”之說,強調(diào)創(chuàng)造與進化并不相斥,因為宇宙是一個“生命沖力”在運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對科學上的機械論,心理學上的決定論與理想主義。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意識之綿延或意識之流,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成因果關系的小單位。他對道德與宗教的看法,亦主張超越僵化的形式與教條,走向主體的生命活力與普遍之愛。 1927年,“為了表彰其豐富而生氣勃勃的思想和表述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在柏格森有生之年,他的哲學影響了整個世界,在二十世紀二、三年代,中國知識界就對他相當重視,梁漱溟、梁啟超、蔡元培、杜威、胡適、熊十力、賀麟、艾思奇等都曾研究或評論過柏格森哲學。柏格森的主要著作有:《直覺意識的研究》(1888)、《時間與自由意識》(1889)、《物質(zhì)與記憶:身心關系論》(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學導論》(1903)、《創(chuàng)造的進化》(1907)、《生命與意識》(1911)、《精神的力量》(1919)、《綿延性和時間性》(1922)、《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1932)、《思想和運動》(1934)等。

  王作虹,翻譯家,教授,原成都大學教學名師、美國西雅圖埃德蒙茲學院交換學者,曾赴海灣為中國建筑總公司擔任項目首席口譯。在三聯(lián)書店、譯林出版社、臺灣遠流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北京知識出版社等出版學術譯著十余部。

  成窮,翻譯家,譯作有《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榮格著)、《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柏格森著)、《最后的事情》(魏寧格著)等。

圖書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道德義務
第二章 靜態(tài)宗教
第三章 動態(tài)宗教
第四章 結語:機械設置與神秘主義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