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宗教基督教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定 價:¥38.00

作 者: 吳莉葦 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叢編項: 比較經(jīng)學叢書·天理與上帝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802547971 出版時間: 2014-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shù): 363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比較經(jīng)學叢書·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聚焦數(shù)位歐洲人(以明清間為主)叉寸宋代理學宗教屬性的評價,亦即他們認為理學包含著一神論觀念。這種觀點正好一向被中國學者視為西人因“誤讀”中國哲學和不解中國思想而發(fā)出的典型言論。然而《比較經(jīng)學叢書·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不想站在“誤讀”的立場上評價那些歐洲人不懂中國思想與任意曲解,或證明文化誤讀之普遍性與文化交流達致準確之艱巨性。《比較經(jīng)學叢書·天理與上帝:詮釋學視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試圖將此類理解視為“詮釋”,基于詮釋對于思想闡發(fā)的正面價值,關注歐洲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識背景下理解一種異域文化時呈現(xiàn)出的“對話”實況、“溝通”實況及概念或觀念協(xié)同的可能性與合理性,解析為何“理”所包含的觀念可以與他們的上帝觀念相協(xié)同。進而提請注意一個難以回避而又富于意義的問題——中國思想傳統(tǒng)中包含一神論或有神論的見解在當今該如何面對。

作者簡介

吳莉葦,1975年生,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2003),2003-2005年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052013年任教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研究方向為中西文化關系史,主要關注16-18世紀中國文化西傳、耶穌會士在華活動、天主教在華發(fā)展及歐洲思想史。2000-2014年間在《中國社會科學》、《史學理論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歷史》、《復旦學報》、《中華文史論叢》、《清史研究》、《史學月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比較經(jīng)學》、《天主教研究論輯》等刊物發(fā)表專業(yè)論文近40篇,于各類會議中發(fā)表論文15篇,撰寫并出版專著《當諾亞方舟遭遇伏羲神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上古史論爭》、《中國禮儀之爭——一文明的張力與權力的較量》、《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合著)、《中西文化關系史》(合著,第一版、第二版),翻譯專著《耶穌會士傅圣澤神甫(1665-1741)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及譯文數(shù)篇。

圖書目錄

總序游斌
前言
一、為了文化交流中的新思想
二、詮釋學視角下的文化創(chuàng)新

第一章 前奏:《憂郁癥的解剖》與中國風氣之形成
一、《憂郁癥的解剖》研究狀況
二、羅伯特·伯頓及《憂郁癥的解剖》基本情況
1.伯頓生平
2.《憂郁癥的解剖》之流傳
3.伯頓的寫作意圖
三、伯頓論中國之內容的分布與變動概況
1.論中國之內容變動情況
2.伯頓中國知識的來源
四、評價伯頓的中國認識
1.伯頓的中國認識分類
2.萌芽態(tài)的“中國觀”

第二章 利安當對“四書”的神學詮釋
一、利安當與耶穌會士的態(tài)度差異
二、《天儒印》解《大學》章句
三、《天儒印》解《中庸》章句
四、《天儒印》解《論語》、《孟子》章句
五、利安當對“四書”之神學詮釋法的意義
1.站在基督教神學詮釋的立場上
2.對利安當作品的少許響應
3.跨文化詮釋的意義

第三章 耶穌會士對理學的運用
一、《中國哲學家孔子》強調儒學之實用哲學價值
1.對“四書”主旨的評述
2.回避宗教性術語或宗教性解釋
3.以經(jīng)院哲學觀念解釋中國術語
二、耶穌會士主流派對理學宇宙論的評價
1.利瑪竇論理與太極
2.柏應理勾勒理學源流
3.柏應理揭示理學之無神論性質
4.評價耶穌會士主流派的詮釋
三、龍華民對理學的介紹與評價
1.龍華民報告之出版
2.中國思想的無神論性質古今一脈
3.作為第一原則和第一物質的理
4.理不是至高神
5.評價龍華民的詮釋
……
第四章 馬勒伯朗士上帝觀下的理學
第五章 萊布尼茨論天理與上帝的關聯(lián)
第六章 從歐洲人上帝觀的變化看“理即上帝”命題
第七章 自然神論者的上帝形象及其與理學的錯失
第八章 余論:新教傳教士重新審視中國人之真神觀念
參考文獻目錄
譯名對照暨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