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眾生活、休憩和進行勞動力再生產的主要場域,住宅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需求。住宅產品因其特殊性而超越了居民個體的私人消費領域,塑造出一個極具現實性、影響到所有居民的社會公共領域。1978年以來,在中國自再分配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原先國家控制下的住宅生產、分配和流通已逐漸過渡為市場主導下的住宅生產、分配和流通。面對住宅領域內利益不同的多元行動主體,負有監(jiān)視社會職責的媒介必定要有所呈現,并在新聞文本中建構出可能的框架及有別于客觀真實的媒介真實。
考慮到媒介主體需清晰定位以及結合社會轉型進行長時段分析,本文選擇《人民日報》1978—2007年間的住宅新聞為研究對象。在借鑒、反思國內外經典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力圖避免框架結構覆蓋不全和傳者視角未能深入的缺憾,根據住宅議題的特性對新聞文本進行了整合框架研究。研究將多層框架操作化為高層結構中的新聞主題框架、中層結構中的人物形象框架和低層結構中的敘述方式框架,結合量化分析及質化分析對相關文本進行深度挖掘,并尋求更具共性的社會科學資源支撐,將媒介轉化為具有傳播者特性的社會行動者來思考,以實現傳者在媒介系統(tǒng)中的特性與社會系統(tǒng)中共性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