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對于本質主義靜態(tài)研究模式的質疑和批評,使文化實踐、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和再生產成為當下學術研究的熱點。在這一背景下,有關“民間文化遺產”的討論,不應僅僅滿足于從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技術的角度來展開,更應該關注受到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日益強烈影響的民間文化正在經歷的變化?!都{西學博士論文叢書·民間文化遺產傳承的原生性與新生性:以納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為例》針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存在的矛盾,就民間文化遺產當代傳承問題提出“原生性”與“新生性”概念,以回應國內外理論與之相關的二元對立式爭論,并為國家文化保護制度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
《納西學博士論文叢書·民間文化遺產傳承的原生性與新生性:以納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為例》選取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三壩鄉(xiāng)納西汝卡人村落信仰生活為田野個案,探討民間文化在當下語境中發(fā)生的變遷:村落中正在發(fā)生的“傳統(tǒng)的發(fā)明”以何種途徑和手段來完成與原生性文化傳統(tǒng)的對接和傳續(xù)。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同一社群多點調查的方法,結合地方性知識來闡釋當下民間文化傳承的流動性和互動性模式,在村落歷史和現(xiàn)實兩種語境下探討文化傳承行為的變遷。在民族志書寫中,運用多聲部敘述方式進行口述史呈現(xiàn),以表達文化主體實踐的能動性及其在多元力量交錯中對民間文化原生性與新生性因素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