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工業(yè)化時代的政治發(fā)展
一緣起:崛起政治學
二方法:差異與重復
三理論:策略與結構
菲律賓:傳統(tǒng)桎梏下的政治變遷
第一章當代菲律賓政治的歷史背景
一民族振興意識興起和弱化
二菲律賓的經濟政治文化特質
第二章在美國陰影下獨立建國
一照搬美式憲政體制
二美國對菲律賓的政治控制
第三章“菲式”威權體制的成敗
一強人馬科斯崛起
二建立威權體制
三威權體制下的治國之策
四“新社會”理想折翼
第四章馬科斯威權體制的終結
一馬科斯總統(tǒng)面臨政治危機
二反對派醞釀第一次“人民力量運動”
三“人民力量運動”街頭起事
四政變軍人暗中出手
五威權體制終結的政治原因
第五章“美式憲政框架”下的多黨制
一1986年憲法:奠定多黨制和兩線制基礎
二軍事政變:政治家族間的對話形式
三第二次人民力量運動:新舊家族間的一次博弈
四1986年憲法:不可觸動的政治安排
第六章多黨制下的“兩極社會”
一經濟社會的“塊狀發(fā)展”
二失敗的土地改革
三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與影響
第七章菲律賓政治的“變”與“不變”
一政治家族“玩轉”民主政治
二金錢政治嚴重阻礙經濟發(fā)展
三龐大而具依附性的公民社會
四菲律賓悖論:亞洲政治發(fā)展的特殊現(xiàn)象
印度:復雜社會結構下的政治發(fā)展
第一章印度獨立后的政治發(fā)展進程
一印度的“第三條道路”
二權利開放與權力集中
三新興政治集團發(fā)起挑戰(zhàn)
四經濟自由化改革
第二章影響印度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社會結構
一固化身份的種姓結構
二固化思想的宗教結構
三城市與農村反向結構
第三章權力結構:從一黨獨大到三股勢力
一國大黨與尼赫魯家族政治
二印人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lián)盟
三聯(lián)合陣線
第四章印度政治經濟發(fā)展進程的反思與前瞻
一社會結構對工業(yè)化進程的制約
二城市現(xiàn)代印度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印度
三90年代以來民主政治的“拖累效應”
越南:“民主”與“集中”的權衡
第一章越南政治體制歷史沿革
一歷史軌跡:從封建時期到殖民時代
二紅色政權史:從民族解放到國家統(tǒng)一
第二章越南的政治系統(tǒng)
一越南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領導方式
二國家主席的地位與職權
三越南政府構成與職權
四國會:權力逐步擴充的立法機構
五祖國陣線:越南特色的國家權力機構
第三章越南的政治革新
一行政改革
二國會改革
三司法改革
四執(zhí)政黨自我革新
五祖國陣線的改革
第四章越南政治權力結構及其演變
一越共政治局及“系統(tǒng)”
二多頭政治架構
三政治民主化進程分析
伊朗:“教義”與“民意”間的伊斯蘭政體
第一章從“白色革命”到伊斯蘭革命
一伊朗的什葉派傳統(tǒng)
二巴列維王朝與“白色革命”
三霍梅尼與伊斯蘭革命
第二章伊朗伊斯蘭政治制度的確立和演變
一伊斯蘭共和國的建立與鞏固
二最高領袖制度
三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與憲法監(jiān)護委員會
第三章伊朗的選舉與派系政治
一保守派、務實派與改革派
二新保守派、革命衛(wèi)隊與反政府勢力
第四章獨特的伊斯蘭政體
一生于“教義”與“民意”的兩極政體
二伊斯蘭政體的社會文化原因
三統(tǒng)籌兼顧:伊斯蘭政體的價值
臺灣:本土化推動政治轉型
第一章當代臺灣政治轉型的起始條件
一臺灣政治轉型的社會背景
二國民黨統(tǒng)治及其挑戰(zhàn)
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式微
第二章本土化動力與威權政體的演化
一本土化政策與威權政體的漸變
二政治繼承中的精英分裂
第三章本土化、“修憲”與政治轉型進程
一“本土化”內涵的歷時性變遷
二“修憲”推進漸進轉型
三臺灣選舉制度與政黨政治
第四章臺灣政治轉型的結構分析
一本土化與“民主化”互為因果
二縱向三重結構互動:“憲政”體制、權力結構與利益群體
三橫向三方博弈:國民黨、民進黨與地方派系
四臺灣政治轉型中的社會分化
五臺灣政治轉型的反思
亞洲:政治發(fā)展比較研究的理論性發(fā)現(xiàn)
第一章政治體系結構問題
一傳統(tǒng)憲政體制政治觀的局限性
二政治體系結構:憲政體制、權力結構、利益結構
三政治體系內部結構關系
第二章政治發(fā)展動力問題
一新興社會集團政治參與是政治發(fā)展基本動力
二亞洲政治發(fā)展中的兩種類型
三亞洲政治發(fā)展中的特例
第三章政治發(fā)展策略問題
一后發(fā)展策略:權利與權力的“對沖”
二“對沖”機制分析
第四章社會結構阻滯效應問題
一機會平等與非整體性社會進程
二傳統(tǒng)社會結構阻滯效應分析
第五章政治制度核心價值問題
一伊斯蘭政體中的二重性問題
二統(tǒng)籌兼顧是政治實踐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