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序
第壹章 當下中國古典舞學術基本定位
一、中國古典舞學術研究之準線——基于實踐之研究
(一)中國古典舞“從無到有”的實踐
(二)中國古典舞“從一到多”的實踐
二、從歷屆“桃李杯”獲獎劇目看文化追求的變遷
三、古典舞學術歷史研究方法
(一)研究舞蹈史論要確立唯物史觀
(二)研究工作要盡可能全面占有“史料”
(三)舞史研究的寫作與結構
(四)要在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中提高“史識”
四、學術研究之多極化推究
(一)代表與委托之間
(二)在獨樂與同樂之間
(三)統(tǒng)治與利益
(四)古典舞生存狀態(tài)及其更迭
第貳章 中國古典舞學術之歷史認識
一、中國古典舞之發(fā)生
(一)古典舞原動說之“一”、“二”、“三”
(二)中國古典舞之定義與價值取向
二、中國古典舞發(fā)展之歷史人物譜系
(一)中國古典舞的構成成分與功能指向
(二)早期歐陽予倩與中國古典舞
(三)崔承喜:中國古典舞的“實踐與心理發(fā)生”
(四)葉寧:芭蕾結構與古典舞技法的結合
(五)王萍:傳統(tǒng)戲曲身段的“形準神似”
(六)李正一、唐滿城: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確立
(七)高金榮:古典舞范疇的“敦煌壁畫式舞蹈”
(八)孫穎:刻畫拓影的“漢唐”古典舞
第叁章 中國古典舞文化結構及發(fā)展前景
一、中國古典舞形態(tài)體系及對應示意圖——歷史形態(tài)及現(xiàn)狀
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多樣追求
三、中國古典舞的文化指向與發(fā)展戰(zhàn)略——民族性與民族化
(一)民族性與民族化的概念區(qū)分
(二)“民族性”歷久彌新的時代特點
(三)民族化的魅力
(四)關于后殖民主義的文化研究
(五)喚醒主體意識
四、“一體多元”向“多元一體”轉變
結束語
“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古典舞學術”之關系
古典舞年譜(1905—2010)
附錄
淺談當代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由他律到自律
在發(fā)展中回溯,在繼承中研創(chuàng)——談向傳統(tǒng)學習之研究思路
中國古典舞身韻研究的啟示
日本雅樂的本土化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