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網絡與數(shù)據通信網絡通信綜合下一代互聯(lián)網IPv6過渡技術與部署實例

下一代互聯(lián)網IPv6過渡技術與部署實例

下一代互聯(lián)網IPv6過渡技術與部署實例

定 價:¥45.00

作 者: 戴源,楊建,袁源,等著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電子與通信 通信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5333438 出版時間: 201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204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下一代互聯(lián)網IPv6過渡技術與部署實例》重點描述了IPv6過渡技術和方案,然后結合實際情況介紹了網絡、應用、終端的部署方案和策略,最后給出了兩個網絡部署實例和一個IPTV業(yè)務系統(tǒng)IPv6改造實例。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紹了IPv6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描述了IPv6過渡技術方案,對主流的轉換技術雙棧、DS-Lite、NAT64技術做了對比分析,然后結合運營商實際講述了過渡技術的部署方案,最后介紹了應用和終端的具體過渡方案;第三部分給出了兩個實驗部署實例,這部分有助于加深對前面章節(jié)的理解,對準備參與IPv6建設的數(shù)據人員也是一個較好的實際參考?!断乱淮ヂ?lián)網IPv6過渡技術與部署實例》內容全面,除理論介紹外,書中多處結合了作者參加IPv6試點項目的實踐經驗,闡述了實驗中需要解決的各類問題,工程實踐性較強,可供從事IP網絡相關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計算機、通信、網絡等專業(yè)的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下一代互聯(lián)網IPv6過渡技術與部署實例》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1章 IPv6簡介
1.1 IPv4向IPv6過渡的必然性
1.1.1 國際國內IPv4地址枯竭形勢
1.1.2 應對IPv4地址枯竭的手段
1.1.3 產業(yè)鏈各方向下一代互聯(lián)網演進策略
1.2 IPv6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
1.3 IPv6技術的新特點
1.3.1 地址管理
1.3.2 改進報頭
1.3.3 改進路由
1.3.4 安全機制
1.3.5 增強服務質量
第2章 IPv6技術基礎
2.1 IPv6地址介紹
2.1.1 IPv6地址結構
2.1.2 IPv6尋址模型
2.1.3 IPv6地址分類
2.2 IPv6報文結構
2.2.1 IPv6基本報頭
2.2.2 擴展分組頭
2.3 ICMPv6協(xié)議
2.3.1 ICMPv6報文結構
2.3.2 ICMPv6報文類型
2.4 鄰居發(fā)現(xiàn)技術
2.4.1 ND概述
2.4.2 ND功能
2.5 IPv6路由協(xié)議
2.5.1 IPv6單播路由協(xié)議
2.5.2 IPv6多播路由協(xié)議
2.6 IPv6接入技術
2.6.1 DHCPv6
2.6.2 PPPoE
2.6.3 IPoEv6
第3章 IPv6多播技術
3.1 IPv6多播技術基礎
3.1.1 多播的優(yōu)點
3.1.2 多播分發(fā)樹
3.1.3 反向路徑轉發(fā)
3.1.4 多播相關協(xié)議
3.2 IPv6多播地址
3.2.1 IPv6多播地址格式
3.2.2 IPv6多播地址分配
3.2.3 永久分配的IPv6多播地址
3.2.4 基于單播前綴的多播地址
3.2.5 IPv6 SSM多播地址
3.2.6 內嵌RP地址的多播地址
3.2.7 IPv6多播MAC地址
3.3 MLD協(xié)議
3.3.1 MLD版本
3.3.2 MLD原理簡介
3.3.3 MLDv2原理簡介
3.4 IPv6 PIM協(xié)議
3.4.1 PIM消息格式
3.4.2 PIM鄰居發(fā)現(xiàn)和DR選舉機制
3.4.3 PIM-SM注冊
3.4.4 PIM-SM加入/剪枝
3.4.5 PIM-SM最短路徑樹切換
3.4.6 PIM-DM加入和剪枝過程
3.4.7 PIM-DM嫁接機制
3.4.8 PIM的斷言機制
3.4.9 BSR和RP選舉
3.4.10 多路訪問網絡的處理
3.4.11 PIM-SSM
3.5 IPv6多播協(xié)議的現(xiàn)網部署策略建議
3.5.1 RP部署
3.5.2 多播路由協(xié)議的部署
3.5.3 MLD靜態(tài)加入的部署
3.5.4 二層設備開啟MLD snooping
3.5.5 RP備份
第4章 IPv6過渡技術
4.1 總體介紹
4.2 雙棧技術
4.2.1 IP骨干網
4.2.2 BNG
4.2.3 CPE
4.3 隧道技術
4.3.1 6PE
4.3.2 6vPE
4.3.3 6over4隧道
4.4 協(xié)議翻譯技術
4.4.1 NAT44技術
4.4.2 DS-Lite技術
4.4.3 NAT64
4.5 過渡技術分析、對比
4.6 過渡技術部署策略建議
4.6.1 部署雙棧,構建網絡向IPv6遷移的基石
4.6.2 部署CGN,解決地址短缺,為業(yè)務平滑遷移提供保障
4.6.3 向純IPv6網絡過渡
4.6.4 全球運營商IPv6演進方案選擇
第5章 運營商過渡技術部署
5.1 運營商網絡演進策略總體分析
5.2 網絡部署
5.2.1 網絡架構和改造關鍵點分析
5.2.2 骨干網
5.2.3 城域網
5.2.4 接入網
5.2.5 IPv6網絡規(guī)劃
5.3 業(yè)務部署
5.3.1 業(yè)務地址需求分析
5.3.2 寬帶接入業(yè)務
5.3.3 無線寬帶(含3G和WLAN)業(yè)務
5.3.4 其他業(yè)務
5.4 IPv6網絡地址規(guī)劃
5.4.1 設計思路
5.4.2 設計原則
5.4.3 設計要素
5.5 網絡安全及業(yè)務溯源
5.5.1 IPv6網絡安全
5.5.2 IPv6業(yè)務溯源
5.5.3 運營級協(xié)議轉換技術網絡安全
5.5.4 運營級協(xié)議轉換技術業(yè)務溯源
5.6 總體演進策略建議
第6章 內容和應用過渡技術部署
6.1 IDC的雙棧升級改造方案
6.2 典型內容和應用遷移方案分析
6.2.1 網頁瀏覽類應用遷移方案
6.2.2 FTP應用遷移
6.2.3 電子郵件應用遷移
6.2.4 即時通信應用遷移
6.2.5 流媒體應用遷移
6.3 IPv6與物聯(lián)網應用
6.3.1 物聯(lián)網概念與架構
6.3.2 物聯(lián)業(yè)務驅動的IPv6演進
6.4 內容和應用遷移策略建議
6.4.1 大中型ICP的升級雙棧改造
6.4.2 小型ICP雙棧的升級改造
第7章 終端演進
7.1 當前各種終端支持IPv6能力現(xiàn)狀
7.2 固網終端
7.2.1 IPv6對固網終端的技術要求
7.2.2 IPv4/IPv6過渡技術的演進策略
7.3 PC操作系統(tǒng)和客戶端
7.4 手機終端
7.5 3G上網卡
7.6 IPTV機頂盒
7.7 物聯(lián)網終端
7.7.1 物聯(lián)網終端的分類
7.7.2 物聯(lián)網網關
7.7.3 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
7.8 終端演進策略建議
7.8.1 固網終端演進策略
7.8.2 移動終端演進策略
第8章 IPv6過渡技術部署實例
8.1 分布式NAT444
8.1.1 實驗內容與目標
8.1.2 網絡結構
8.1.3 業(yè)務流程
8.1.4 地址分配
8.1.5 NAT及其穿越
8.1.6 用戶溯源
8.1.7 設備具體配置
8.2 集中式NAT444
8.2.1 實驗內容與目標
8.2.2 網絡結構
8.2.3 業(yè)務流程
8.2.4 地址分配
8.2.5 NAT及其穿越
8.2.6 用戶溯源
8.2.7 設備配置
8.3 分布式DS-Lite
8.3.1 實驗內容與目標
8.3.2 網絡結構
8.3.3 業(yè)務流程
8.3.4 地址分配
8.3.5 NAT及其穿越
8.3.6 用戶溯源
8.3.7 DNS解析
8.3.8 設備具體配置
8.4 集中式DS-Lite
8.4.1 實驗內容與目標
8.4.2 網絡結構
8.4.3 其他
8.5 IPv6過渡技術實驗小結
第9章 IPTV業(yè)務IPv6過渡部署實例
9.1 實驗概況
9.1.1 IPTV現(xiàn)有業(yè)務系統(tǒng)介紹
9.1.2 實驗目標
9.2 過渡部署方案及流程
9.2.1 現(xiàn)有系統(tǒng)改造方案
9.2.2 改造后的點播業(yè)務流程
9.2.3 改造后的直播業(yè)務流程
9.2.4 改造后的增值業(yè)務流程
9.2.5 改造后的上網業(yè)務流程
縮略語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