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臨床研究》叢書序
序
前言
醫(yī)家傳略
一、“燮調陰陽,以平為期”的生理觀
二、正氣為本,扶正以祛邪的治療觀
三、善用和法,提出“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精辟見解
上篇醫(yī) 案
第一章發(fā)熱
第二章肺系病類
一、咳嗽
二、喘證
三、懸飲(結核性胸膜炎)
第三章脾胃病類
一、口腔潰瘍
二、腹脹
三、腹瀉
四、胃脘痛
五、胃痞
六、疝氣
七、腹痛
第四章腎系病類
一、淋證
二、遺精
第五章心系病類
一、心悸
二、胸痹
第六章腦系疾病
一、三叉神經痛
二、不寐
三、眩暈
四、頭痛
五、癡呆
六、腦鳴、耳鳴
七、面癱
第七章肝膽病類
一、肝硬化
二、膽囊疾病
三、顫證
第八章氣血津液病類
一、衄血(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二、便血
三、視網膜出血
四、水腫
五、干燥綜合征
六、郁證
七、瘰疬
第九章經絡肢體病類
一、痿證
二、痹證
第十章皮外科病類
一、紅皮病
二、過敏性皮炎
三、類天皰瘡
四、紅斑狼瘡
五、紫癜
六、痤瘡
七、皮膚皸裂
八、蕁麻疹
九、下肢靜脈炎
第十一章婦科病類
一、月經不調
二、盆腔炎
下篇醫(yī) 話
第一章論醫(yī)理
一、咳喘之治,宣通為先
二、“宣、燥、疏、補”四法治咳喘
三、方師治療冠心病經驗整理
四、方師診治頭痛的經驗總結
五、方師治療眩暈辨證思路
六、方師治療心悸辨證思路
七、方師治療中風辨證思路
八、黃疸虛證治在培中
九、方師談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支氣管哮喘
十、學仲景《傷寒論》辨瀉心湯的I臨床應用
第二章論方
一、補虛走表,不過用辛涼
二、外洗方的臨床應用
三、知柏地黃湯
四、炙甘草湯
五、地黃飲子治療痱證
六、仙方活命飲
七、麥味地黃湯
八、銀翹散
九、黑逍遙散
十、止嗽散
十一、川芎茶調散
第三章論藥
一、白花蛇舌草
二、薄荷
三、腹瀉病中升提藥的應用
四、眼病用藥特點
五、紫蘇、杏仁、前胡、桔梗
六、生、炙甘草
七、石斛、麥冬
八、炒谷芽、生稻芽
九、山藥
十、椿皮
十一、丹參
十二、雞血藤
十三、枸杞子、麥冬
十四、荊芥(穗)
第四章跟師體會
一、論消渴與糖尿病
二、方師論治糖尿病足
三、酸棗仁湯治療抑郁癥
四、方師論治泌尿系感染
五、解毒排膿治膿胸
六、五積散的臨床應用
七、滋燥養(yǎng)營湯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
八、清絡飲與溫病重在養(yǎng)陰
九、理氣化痰養(yǎng)陰生津祛梅核
十、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治癭氣
十一、剛柔既濟療郁證
十二、溫習二陳湯及部分系列方的臨床應用
十三、方師叮囑二三
十四、伏龍肝之用
十五、急扶脾腎之陽以挽生命
十六、姜的I臨床應用
十七、白芥子的臨床應用
十八、枳術丸的臨床應用
十九、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理解
二十、甘麥大棗湯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征
二十一、血尿辨治
二十二、面痤辨治
二十三、壞疽辨治
二十四、陽和湯臨床應用體會
二十五、標本同治上下同調法之驗證
二十六、疏肝療浮腫
二十七、半夏天麻白術湯的應用
二十八、形寒飲冷則傷肺
二十九、細辛的應用
三十、感受非其時之氣之治
三十一、柔肝溫經治痛經
三十二、調補肝腎之陰,清上焦之火治療久病之口瘡
三十三、治療老人虛人便秘以扶正為先
三十四、痛瀉要方治療慢性結腸炎
三十五、治療風寒濕痹注意保胃氣
三十六、地骨皮之新用
三十七、沙參的應用
三十八、百合病的治療
三十九、和肝養(yǎng)血祛風治療震顫麻痹
四十、夙喘新感之治
四十一、疏肝補腎治遺精
四十二、黃土湯治療齒衄
四十三、身響動之辨治
附 篇
感動生命
痛失老友醫(yī)界損失
一代蒼生大醫(yī)——方和謙
和謙一怒為中醫(yī)
爺爺教我學中醫(yī)
難忘的教誨無限的思念
祭方和謙老師
緬懷老師——方和謙教授
永遠的好老師
患者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痛悼恩師
一切為患者著想
追憶恩師方和謙
懷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