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余年來,《楚辭》研究學者皆為闡釋屈辭而不斷探索。然而基于研究者所處時代、視野、理論的局限,注疏家的闡釋往往致使屈辭語義岐說紛繁,此種情形尤見于屈辭之先秦古地理語詞。準確疏證此類語詞對于正確理解屈辭文本要義,探尋屈原其人其作,皆至關緊要。本書致力于探尋屈辭域外地名的原初面目,以期還原屈辭文本釋讀,并由此探討屈原所生活時代的地理文化觀念。本書尤其對昆侖、流沙、赤水、不周、西海、崦嵫、西*、冬暖之所、夏寒之所、黑水、三危等關涉屈辭要義的重要古地名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梳理和考證,其疏證的視域并不囿于楚境或九州輿圖,而是置屈辭于先秦時代歐亞宏觀語景之下,故其結論多有創(chuàng)獲。*一,以往屈辭地理地名研究,多為《九章》地理的實地考察,偶有涉及外來地理者,亦多為訓釋之解說,本書是目前*一次對屈辭異域地名進行的系統(tǒng)專章論述。第二,本書不僅停留于屈辭注疏本身,同時還觀照其它文獻所涉屈辭相同語詞的語義情況,以雙重材料證據作出大膽推定與假設。比如西海、西*、冬暖之所、夏寒之所以及三危等都是通過先秦文獻的一致性記載而得出的內證性結論。第三,以往屈辭地理地名研究,多著眼于語詞本身的文獻考訂。本書以屈辭文本作為整體關照,置地名于屈原邏輯游蹤的時空順序以及整體地理觀念加以考察。第四,本書在屈辭昆侖為阿拉拉特山、黑水為吉瑞爾河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屈辭流沙為阿拉伯沙漠、赤水為紅海、不周為東非大裂谷、西海為印度洋或大西洋、崦嵫本為西海之神,其后演化為大地*西之山、西*為大地*西之地、何所冬暖問赤道、何所夏寒問北冰洋、三危為西*之山等一系列新的結論。第五,以往楚辭學者研究屈原與稷下學宮的關系,多從屈原的交游歷程去證實《史記》所記材料的真實性以及論證屈原思想與中原諸子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本書使用稷下學宮特別是鄒衍大九州學說的旁證材料,旨在證實屈原世界性地理文化思想的可能途徑。第六,本書結合目前考古、三星堆發(fā)掘以及南方絲綢之路的研究成果,置屈辭于先秦中西交通特別是南絲路上楚印交流、先秦民族大遷徙等廣闊時代背景之下加以探尋屈辭外來地名的可能性旁證。第七,探討屈辭古地名并不是本書的目的,本書在整理歷史文獻材料之外,還重點探尋了西海、崦嵫、西*以及三危等地名的歷史演變痕跡,從中總結先秦獨特文化思維以及中華民族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地理觀、世界觀以及宇宙觀。諸如,先秦時代擁有基于歐亞大陸板塊的世界地理意識;音譯地名隨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漢化并被坐實;隨著政治地域視野的開合,地名總會打上朝代的烙?。蛔詽h代后,中華民族的地理觀呈現(xiàn)南北宏闊、東西短視的特殊現(xiàn)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