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并非《世界遺產公約》早的締約國之一,然而在短短二十余年間,已成為積極參與世界遺產建制體系的國家之一,在數量上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全球第三位。“世界遺產”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huán)保等實質效果,能創(chuàng)造立即而明顯的多方利益,因此具有足夠的動力驅策相關各界共同參與。但“世界遺產”無疑是一個完全外來的觀念,如何能在短時間內于中國各地引起熱潮,讓各級政府和各種組織團體乃至一般百姓皆趨之若鶩,無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主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戰(zhàn)略觀與對外政策上都逐漸發(fā)生重大演變,以“和諧”為名,期望將對外與對內政策互相連結,相輔相成,以利中國后續(xù)的多方面發(fā)展與國力成長。在此特殊的背景下,中國成功參與世界遺產建制的經驗,對于期待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中國大陸也就格外具有意義,其間的關連與影響頗值加以探究,并作為中國在其他國際組織參與上之對照參考,進而對中國的國際參與行為作出解釋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