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明李時珍(1518~1593年)著。全書首列總目、凡例、附圖,卷一、卷二為序例,主要介紹歷代諸家本草及中藥基本理論。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襲用本經以來“大病主治”、“諸病通用藥”例,舉諸風等113種病證,分列主治藥物,便于臨證查考。卷五至卷五十二為藥物各論,均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十六部,部之下分若干類,凡六十類。每藥標注首載文獻出處,若有變更以“校正”說明,下設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fā)明、附方等加以解說?!搬屆绷信e別名,并釋得名之由來,“集解”集錄諸家所述之產地、品種、形態(tài)、采收等,“正誤”則辨正歷代本草有疑誤者,“修治”述炮制保存方法,“氣味”闡述藥物性味、歸經及有毒無毒,“主治”列各家所載藥物之功效主治,“發(fā)明”闡發(fā)藥性藥理,指示臨證用藥要點,廣引諸家并參以己見,“附方”錄該藥之效驗方劑,并依主治病證以類相從。本書是在北宋?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基礎上,增刪考訂,整理匯編,不僅考核訂正了既往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而且綜合集成了大量文獻資料,統(tǒng)之以更為嚴謹的藥物分類方法,薈萃了豐富的民間醫(yī)藥經驗,并將作者本人及家族的實踐經驗與學術發(fā)明也溶入其間,成為一部對后世影響力巨大的本草巨著。為挖掘中華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全書原文進行校勘、標點、注釋、按語諸方面的工作,以便于今人閱讀和應用。同時,為了能讓讀者在查閱和應用時能準確甄別各種藥物,編者精選了常見、實用的藥物500種,用寫實的風格進行了全彩手繪,極大地強化了校本的實用性和美觀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