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人是原始印歐人種的一支,他們在語言上和體質上均保存有原始印歐人的典型特征。在長達三千年的頻繁遷徙過程中,其足跡和影響遍及從南俄草原到中國北部的廣大地區(qū)。吐火羅人原為游牧民族,其故鄉(xiāng)在今中歐或東歐,公元前第三千紀上半期便從操原始印歐語西北語組的人群中脫離出來,向東遷徙。他們相繼經過黑海大草原和中亞大草原,于公元前二千紀末到前一千紀初進入塔里木盆地。在此期間逐漸形成以吐火羅(Tochari)為主體包括Asii、Pasiani、Sacarauli在內的四部集團。進入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羅人分為南北兩支沿盆地南北緣繼續(xù)向東發(fā)展。北支吐火羅人受阻于焉耆、吐魯番一帶,其主體構成了后來的焉耆人和龜茲人,操吐火羅語的甲種和乙種方言。南支吐火羅人的大部分東徙河西走廊和中國北部,留下的主要分布在于闐以東、羅布泊以西的諸綠洲上,其主體構成了后來的精絕、小宛、且末、樓蘭等國人,操吐火羅語的第三種方言。南支吐火羅人還曾一度向北發(fā)展到哈密地區(qū)。東徙河西走廊和中國北部的吐火羅人最后集中活動在河西西部的敦煌一帶。公元前176年以后,西遷塞地的吐火羅人到達錫爾河北岸,并于公元前141年越過阿姆河進占巴克特里亞,消滅了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建立大夏國。這一地區(qū)因此被后世稱為吐火羅斯坦或覩貨邏國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