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傳統手工藝并沒有因為“工藝美術”一詞的丟失而消逝
一、中國古代“百工”與“工藝美術”密切相關
二、“工藝美術”一詞泊自于日本
三、“工藝美術”在中國近代的發(fā)展
四、教育部將“工藝美術”改為“藝術設計”
五、“非遺”又將“工藝美術”納入其中
第二章 留青竹刻的淵源與流長
一、竹刻的早期發(fā)展歷程
二、明中后期至清晚期竹刻藝術的發(fā)展
1.第一階段:竹刻藝術的興起與日趨成熟時期
2.第二階段:竹刻藝術的全面發(fā)展時期
3.第三階段:竹刻藝術的鼎盛時期
4.第四階段:竹刻藝術的衰微時期
三、留青竹刻的發(fā)展歷程
1.最早具有“留青”特征的是唐“尺八”
2.明代于蓓、張希黃對留青竹刻的推動作用
3.清代李半山、尚勛是留青竹刻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
4.民國以后留青竹刻的發(fā)展與變化
第三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百年發(fā)展歷程
一、白士風對常州留青竹刻做出的貢獻
二、白氏竹刻流派
三、徐氏竹刻流派
四、范氏竹刻流派
五、師徒傳承
第四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制作過程
一、選材
二、制器
三、設稿
四、雕刻
五、養(yǎng)護
第五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家族傳承保護了“核心技藝”
二、家族傳承“積蓄”了寶貴的人才
三、家庭成員的“創(chuàng)新”推動著家族傳承的發(fā)展
四、家族傳承的固有模式阻礙了人才培養(yǎng)
五、家族傳承的作品創(chuàng)意性不足
六、留青竹刻的未來發(fā)展
第六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美學意蘊
一、留青竹刻體現了“清美”的文化特征
二、留青竹刻體現了“無色之色”的哲學思想
三、留青竹刻“霧里看花”的美學意蘊
四、留青竹刻體現了“技術”之美
后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