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令“獨尊六經”,儒家仁義之道成為王朝立國的價值基石。王莽受禪與改制,儒家仁政理想與現實政治效能之間的張力得以檢驗。記錄漢代討論治國根本思想的《白虎通義》,明晰了關注性情、風俗、禮樂以復三代之治的教化政治學。道教經典《太平經》倡導基于自然政治價值而追求太平理想之治的自然政治哲學。隋末唐初,王通需要面對和思考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引發(fā)的華夏正統與王道道統問題。唐代韓愈提出了仁義道統說和文化中國論。北宋時期,王安石推明天道以革新人事,他的新學提供了一套用于變法的政治哲學。同時,司馬光以禮治思想重構家國秩序。南宋時期的朱熹,勾繪了一個仁義流布的天理世界。而同一時期的浙東學派,則以經世之學引人注目。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是儒學為仁義之道開辟道路重構政治制度的代表。本卷所選取的政治哲學主題,是儒家占主導地位局面下中國政治哲學發(fā)展演變的重要節(jié)點。這些節(jié)點體現了儒家政治哲學所面臨和應對的種種具體處境,也展現了儒家政治哲學堅守仁義價值的內在品格和變通應世的理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