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耕地分等及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工作概述
1.1 耕地分等過程與方法
1.1.1 標準糧的概念與折算方法
1.1.2 耕地自然質量等
1.1.3 耕地利用等
1.1.4 耕地綜合等
1.2 我國耕地等別的基本分布特征
1.3 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的必要性
1.4 造成耕地等別區(qū)域不平衡的原因
1.4.1 基準作物差異
1.4.2 分等參數差異
1.5 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的主要內容
1.5.1 檢驗不同區(qū)域耕地分等結果是否平衡
1.5.2 確定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的方法與路線
1.5.3 基于不同匯總路線的平衡匯總
1.5.4 整理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結果
第2章 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試點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地理狀況
2.1.1 氣候狀況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類型
2.1.4 植被區(qū)系
2.1.5 水文與水資源
2.2 社會經濟概況
2.2.1 收入水平
2.2.2 農業(yè)生產
2.3 冀豫鄂三省土地利用狀況
2.3.1 三省土地利用現狀結構
2.3.2 三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第3章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體系設計
3.1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前期研究
3.1.1 冀豫鄂三省耕地分等省級成果基礎數據分析
3.1.2 冀豫鄂三省邊界耕地等別平衡協(xié)調狀況實地考察
3.1.3 冀豫鄂三省耕地分等匯總基礎數據處理
3.1.4 冀豫鄂三省耕地分等成果統(tǒng)一性分析
3.2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方法與路線
3.2.1 三省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方法
3.2.2 三省耕地等別平衡匯總技術路線
3.2.3 三省耕地等別平衡數據匯總方法
3.2.4 圖件匯總和綜合方法
3.3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數據庫設計
3.3.1 平衡匯總數據庫系統(tǒng)建設的關鍵技術
3.3.2 系統(tǒng)總體設計
3.4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平衡匯總過程
3.4.1 耕地等別平衡分等參數調整
3.4.2 耕地等別平衡基準作物標準糧計算與調整
3.4.3 耕地等別平衡調整
3.5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平衡匯總技術分析
3.5.1 耕地等別平衡匯總技術分析
3.5.2 分析說明
第4章 冀豫鄂三省耕地平衡等別地理特征分析
4.1 耕地平衡等別自然特征分析
4.1.1 不同熱量帶內等別分布
4.1.2 不同降雨量帶內等別分布
4.1.3 不同地貌類型區(qū)等別分布
4.1.4 不同土壤類型區(qū)等別分區(qū)
4.2 耕地平衡等別社會經濟特征分析
4.2.1 社會經濟狀況與等別對應關系
4.2.2 土地利用狀況與等別對應關系
4.3 耕地平衡等別地理分布規(guī)律
4.3.1 地帶性規(guī)律
4.3.2 非地帶性規(guī)律
4.4 基于地理特征的耕地等別命名與識別系統(tǒng)探討
第5章 冀豫鄂三省耕地分等標準樣地匯總及其應用
5.1 標準樣地設置的目的和原則
5.1.1 標準樣地設置的目的
5.1.2 標準樣地設置的原則
5.2 標準樣地匯總
5.2.1 標準樣地匯總資料分析
5.2.2 標準樣地數據匯總
5.3 標準樣地在耕地等別質量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應用
5.3.1 關于標準樣地和耕地質量監(jiān)測點
5.3.2 省級以上標準樣地作為耕地質量監(jiān)測點的可行性與代表性分析
5.3.3 構建基于省級以上標準樣地的耕地質量監(jiān)測體系
第6章 耕地等別平衡匯總技術經驗與探索
6.1 冀豫鄂三省耕地等別區(qū)域平衡匯總圖件編制技術經驗
6.1.1 編圖實施過程
6.1.2 圖件編制底層地理數據處理
6.1.3 底圖數據糾正與要素選取
6.1.4 底圖要素分層提取處理
6.1.5 分等專題圖編繪
6.2 國家級標準樣地樣品庫建設技術
6.2.1 國家級標準樣地的設定與確認
6.2.2 國家級標準樣地實物樣品野外采集點的空間定位
6.2.3 標準樣地實物樣品野外采制
6.2.4 標準樣地采集樣品的外業(yè)描述
6.2.5 標準樣地室內分析樣品的制備
6.2.6 實物樣品標本陳列和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