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位于廣西的東北部,地處“湘桂走廊”的西南端。它既是風景優(yōu)美的山水生態(tài)名城,又是令人向往的國際旅游名城,還是中國第1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距今三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桂林先民就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在山間的洞穴中燃起文明之火。自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建始安縣至今,桂林已有2120余年的建城歷史。三國時由始安縣升為始安郡,南北朝升為桂州,南宋升為靜江府,明初更名桂林府。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嶺南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設在桂州,桂林由此成為廣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西南軍事重鎮(zhèn),時稱“西南會府”,并且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桂林悠久的歷史,留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1950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市就組織社會賢達和各界知名人士,設立了起初的文物保護機構,時稱桂林市名勝古跡修繕保管委員會。1963年,正式成立了市文物保護的專業(yè)機構——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時至今日,已成立有市、縣兩級文物和博物館機構26個。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在市政府的組織和領導下,市文物工作者對全市文物古跡開展了多次普查和調查活動。其中于1965年、1982年、2008年開展的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摸清了我市現存文物古跡的基本數據。同時,還有計劃地進行了史前洞穴遺址、秦靈渠和秦城遺址、桂林摩崖石刻、明靖江王陵、古民居群和民族傳統建筑群、古代窯址、交通文物等專項文物古跡的調查。并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了有重點的考古發(fā)掘活動。其中1974年對平樂縣銀山嶺戰(zhàn)國至漢晉墓葬的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165座,出土文物1044件,是我市歷史上規(guī)模大的一次考古發(fā)掘活動;1979年對寶積巖遺址的發(fā)掘,出土了晚期智人的牙齒化石,把桂林的歷史延伸至距今三萬年前。尤其是在1973年和2001年對甑皮巖遺址的兩期發(fā)掘,建立了中國華南地區(qū)史前洞穴遺址文化的發(fā)展序列,由此獲得了多項國家科研獎項。在文物調查和考古發(fā)掘的基礎上,我市現已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74處。其中興安靈渠、桂林靖江王府和王陵、李宗仁故居和官邸、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桂林甑皮巖遺址、桂林石刻、興安秦城遺址、全州燕窩樓、靈川江頭村和長崗嶺村古建筑群、恭城古建筑群、湘江戰(zhàn)役舊址等11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72處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91處市和縣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形象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桂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狀況,是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寶貴的文化遺產。桂林的文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顯著的地域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脊耪{查發(fā)現的資料表明,桂林有古人類活動遺跡的洞穴遺址有數十處之多,是中國以至世界史前人類洞穴遺址*集中、*豐富的地區(qū)之一。*早的寶積巖遺址距今已有3萬多年。甑皮巖遺址以其出土遺物之豐富、文化面貌之奇特、遺存年代之久遠而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目前中國保存*完整、發(fā)現*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于資源縣的曉錦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米,距今已有4000多年,為我國嶺南地區(qū)發(fā)現*早、數量大、海拔高的人工栽培稻。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的興安靈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靈渠連接湘江、漓江兩大河流,溝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2000多年來,一直是從中原進入嶺南的水上交通要道,為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桂林歷史文化的孕育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