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有衣》、《華夏禮儀》的寫作源于漢服文化與中學教育的相逢。漢服及禮儀課程早在2013年即成為北京市西城區(qū)后備人才資助計劃項目,2014年申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傳承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以漢服活動為載體的傳統(tǒng)服飾禮儀文化青少年傳承模式研究”并成功立項,該課題于2017年結題,本書為課題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美稱。漢服復興運動中也一直有“始于衣冠,達于博遠”“華夏復興,衣禮偕行”的理念,本套書分為服飾和禮儀兩本。 《華夏禮儀——親近禮樂文明》:展現中華傳統(tǒng)禮儀文明的基本內容,并探討其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的復興實踐方案。本書以“冠、婚、喪、祭”為主體框架:從禮、禮制的含義到禮學的歷史傳承;從冠禮笄禮中的青春憧憬與擔當到走進婚姻的美好與責任;從人生終點的喪禮慎終到報本感恩的祭禮追遠;從射以觀德的君子之道到雅樂清音的音律之美;從始于衣冠的漢裝華服,到達于博遠的華夏諸藝。本書力圖在傳統(tǒng)禮學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漢服復興十余年來的思考與實踐,將傳統(tǒng)禮儀“活化”,以回應漢服運動“用實際行動重建禮儀之邦”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