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專著凸顯了知難而進的學術探索勇氣。公共利益是人類群體生活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和共同善。在諸多與公共領域相關的學科中,“公共利益”都是一個見仁見智、令人困惑的概念,它存在于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政治爭論、意識形態(tài)、法律實踐、公共行政、倫理道德之中,如幽靈般在理論文本和現實場域中“游弋”,但從西方政治哲學層面探討的專門文獻少之又少,可以說是一個“超級理論難題”。本體論意義的公共利益是否真實而又客觀存在?認識論意義上的公共利益是否可以認知和把握?當知識的“公共利益”被諸多學科以不同言說方式而支離破碎化了的時候,政治哲學能否擔當知識完整性與統一性的責任?當實踐的“公共利益”以神圣崇高的名義而被虛偽地肆意踐踏的時候,政治哲學是否能加以澄明與引領?如何判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關系如何?為什么憲政共和能成為公共利益困境的突破口?等等。這一系列艱深的問題需要作出有說服力的闡釋和證明,這反而更加激發(fā)起方華的理論雄心和學術抱負。開弓沒有回頭箭,自從2002年我們初步確定這一選題時,方華就腳踏實地,默默前行。2009年11月22日博士論文答辯時,盡管得到答辯委員會的一致高度評價,但方華未急于出書,又精心打磨了五年多,可謂十三年磨一劍。我對方華的這種學術探索勇氣、敬畏之心和拼搏精神感到很滿意,也很欣慰。這本專著創(chuàng)設了一個完整自洽的分析框架。該書從“公共性”的源頭出發(fā),對公共利益的本質、內涵、特征進行了合理定位,提出關于公共利益的價值、法定、實質、程序四大判定標準,并就公共利益觀念的源流演變予以思想史考察,完成了公共利益價值正當性與歷史合理性的證明。在橫向層面檢視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基礎上,探求公共利益達成的憲政共和維度的制度設計與“有道德的政治”的倫理依據,從而構成一個西方政治哲學意義上完整自洽的分析框架。這一很有解釋力的框架有諸多創(chuàng)新:其一,以西方政治哲學為視角進行價值考量。以關注規(guī)范價值為使命的政治哲學為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活動提供了“共同善”的理念支撐,通過對政治生活的價值目標進行哲學的追問,較為深刻地把握住了公共利益的內在本質。其二,以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為隱含主題。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野以及由此產生的公私觀念的變遷構成了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內容,公共利益這一范疇也只有在與私人利益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其三,以憲政共和為制度基礎。“共同善”的價值理念需要用特定的制度規(guī)范固定下來并實施于特定的政治共同體,以保證良善生活能夠行走于大地之上,而平衡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憲政共和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可行路徑。其四,以“有道德的政治”為倫理依據?!坝械赖碌恼巍弊罱K要使公共利益價值落實到制度、組織、主體等政治倫理層面。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密不可分,當政治哲學引領著政治生活的航向時,需要道德哲學的倫理反思與批判。這本專著體現了詩性的學術表達風格。該書在保持強大理性思辨的前提下,通篇字里行間表達出作者強烈的情感,確實是在用心寫作。按照傳統思維,學術文章需要價值中立,表達應該拒斥情感。但是就該書“公共利益”這一主題而言,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價值偏好,否則就會陷入虛無主義的境地,加上方華一直飽含公共情懷,年輕時也是一個創(chuàng)作不少詩歌、小說、電影劇本等的文藝青年,自然賦予書稿詩性品格和文學氣質。其實,在學術思想史上,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柏拉圖的《理想國》用對話形式寫成,對話中場景的布置、人物的出場、神話的敘述、情節(jié)的安排等,都具有強烈的戲劇特征,往往成為理解柏拉圖思想的關鍵。除此之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卡西爾的《人論》,阿倫特的《人的境況》,丹尼爾·貝爾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孔飛力的《叫魂》,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馬爾庫塞、阿爾都塞、詹明信等大家的著作,都含有一定的詩性表達成分。詩性表達可以有效彌補邏輯分析的不足,讓機械甚至冰冷的理性思辨具有一定的溫度和感染力,即情理交融,就此而言,這種表達方式值得進一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