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jià):¥62.00
作 者: | 張岱年 主編,方立天 副主編,劉笑敢,程宜山,陳來 著 |
出版社: | 中華書局 |
叢編項(xiàng): | |
標(biāo) 簽: | 文化 中國文化 |
ISBN: | 9787101127027 | 出版時(shí)間: | 2017-11-01 | 包裝: | 精裝 |
開本: | 32開 | 頁數(shù): | 583 | 字?jǐn)?shù): |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為仁由己 / 10
三 過猶不及 / 13
四 “多學(xué)而識(shí)”與“一以貫之” / 15
老子 / 19
一 道為萬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30
四 柔弱勝剛強(qiáng) / 34
墨子和墨家 / 37
一 “義利”統(tǒng)一與“德力”并重 / 40
二 好學(xué)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為貴,君為輕 / 55
二 “恒產(chǎn)”與“恒心” / 58
三 “生”與“義”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傳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 72
二 財(cái)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義”“利用”“崇德”三者統(tǒng)一 / 76
四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 77
五 一陰一陽之謂道 / 79
莊子 / 85
一 逍遙游 / 90
二 生有涯而知無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氣變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與小一 / 108
二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 109
三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異”與“大同異” / 110
六 南方無窮而有窮 / 111
七 今日適越而昔來 / 111
八 連環(huán)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 / 113
公孫龍 / 115
一 名,實(shí)謂也 / 118
二 白馬非馬 / 119
三 離堅(jiān)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于天人之分 / 130
二 制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合而萬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zhēng) / 134
五 化性起偽 / 137
六 虛壹而靜 / 139
韓非 / 143
一 道盡稽萬物之理 / 146
二 參驗(yàn) / 147
三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 149
四 以法治國,法不阿貴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間若虛而實(shí) / 161
二 天地人相為手足,合以成體 / 163
揚(yáng)雄 / 169
一 吾于天見無為之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 / 177
五 極則必反,不極則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無為 / 184
二 自然感應(yīng)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貴通、貴用、貴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與“體用” / 207
三 “名教”與“自然” / 211
向秀與郭象 / 217
一 萬物必以自然為正 / 221
二 天地萬物無時(shí)而不移 / 227
三 順其自然即是無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長(zhǎng)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 / 235
二 諸后作而善于前事 / 237
三 “天地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與“氣竭則命終”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無”與“立處即真” / 248
二 動(dòng)靜未始異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與而有,相與而無” / 253
范縝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質(zhì)神用 / 262
三 “人之質(zhì),質(zhì)有知”與“知慮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體、體即用 / 271
二 “緣起相由”與“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圓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與“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識(shí)本心,即是解脫 / 285
二 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 286
韓愈 / 289
一 文以載道 / 294
二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xì)в陔S / 297
柳宗元與劉禹錫 / 301
一 天人不相預(yù) / 304
二 天人交相勝 / 307
三 理昧而言關(guān) / 309
四 “生人之意”與“勢(shì)” / 311
周敦頤 / 313
一 孔顏樂處 / 316
二 動(dòng)靜互根,變化無窮 / 318
三 誠、神、幾 / 319
四 動(dòng)而無動(dòng),靜而無靜 / 320
五 太極本無極 / 321
六 一與思 / 322
張載 / 325
一 虛空即氣 / 329
二 凡象皆氣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兩故化 / 334
五 合內(nèi)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與 / 337
程顥 / 341
一 渾然與物同體 / 345
二 動(dòng)靜皆定 / 347
三 形上與形下 / 349
四 無獨(dú)必有對(duì)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頤 / 355
一 動(dòng)靜無端,陰陽無始 / 359
二 動(dòng)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為理 / 360
四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 361
五 道則自然生萬物 / 363
六 物極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對(duì)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養(yǎng)須用敬,進(jìn)學(xué)在致知 / 367
朱 熹 / 369
一 理與事 / 373
二 理與氣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兩端相對(duì) / 377
五 陰陽交變 / 379
六 體用對(duì)待而不相離 / 380
七 “道心”與“人心” / 383
八 心統(tǒng)性情 / 384
九 格物致知 / 385
十 知先行后 / 388
十一 主敬涵養(yǎng) / 388
陸九淵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義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致知與格物 / 405
二 知行合一 / 406
三 致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氣是實(shí)體 / 414
二 氣種有定 / 415
三 理載于氣 / 416
四 氣有變化,理亦有變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變 / 419
六 知是思與見聞之會(huì)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虛,貫一切實(shí) / 426
二 物有則,空亦有則 / 426
三 獨(dú)性各別,公性則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氣、形、光、聲四幾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圓∴三點(diǎn) / 431
八 交、輪、幾 / 433
九 “質(zhì)測(cè)”與“通幾” / 433
黃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xué)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寧鑿五丁之間道,不假邯鄲之野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體用胥有 / 454
二 氣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誠者實(shí)有 / 456
五 非合兩而以一為之紐 / 457
六 陰陽具于太虛之中 / 458
七 靜者靜動(dòng),非不動(dòng)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窮理 / 460
十 知以行為功 / 461
十一 由野蠻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勢(shì)合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務(wù)義 / 469
顏元 / 473
一 由粗會(huì)精、崇跡行義、見理于事 / 476
二 踐形以盡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實(shí)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jì)其功 / 483
五 講讀與習(xí)行二八開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陰一陽、生生而條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qū)以別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于欲 / 498
附 記 / 502
引用書目 / 503
后 記 / 509
陳來中國哲學(xué)書單 / 511
劉笑敢中國哲學(xué)書單 /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