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cè)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歷史中國史中國史料典籍尚書注疏校議

尚書注疏校議

尚書注疏校議

定 價(jià):¥26.00

作 者: 杜澤遜 撰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叢編項(xiàng):
標(biāo) 簽: 暫缺

ISBN: 9787101123845 出版時(shí)間: 2018-04-01 包裝:
開本: 32 頁數(shù): 229 字?jǐn)?shù):  

內(nèi)容簡介

  《尚書注疏校議》,凡六卷,是杜澤遜先生在整理編纂《尚書注疏匯校》的過程中撰寫而成的一部學(xué)術(shù)札記。其中,前五卷為考證版本異同,共計(jì)230條;第六卷包含五篇考證性文章及跋文,分別為《論平水本》、《十行本書后》、《明永樂本跋》、《阮元刻??庇洝霸辣尽北嬲?、《孔傳校議》。該書在遍查《尚書注疏》存世重要版本的基礎(chǔ)上,對(duì)其中的重要異文擇要撰寫札記,加以按斷,其中既有對(duì)異文來龍去脈的梳理,也不乏對(duì)《尚書》義理的闡發(fā),對(duì)讀者深入研讀《尚書注疏》將有所裨益。為了方便讀者更為直觀地了解相關(guān)版本情況,書中穿插了29張不同版本的書影。

作者簡介

  杜澤遜,生于1963年,山東滕州人,山東大學(xué)文學(xué)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lǐng)導(dǎo)小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xué)者,在版本、目錄學(xué)領(lǐng)域卓有成就,著有《尚書注疏匯?!贰段墨I(xiàn)學(xué)概要》《四庫存目標(biāo)注》《山東文獻(xiàn)集成》等。

圖書目錄

尚書注疏校議卷一

(一)《經(jīng)典釋文》保存舊本異文之可貴

(二)《經(jīng)典釋文》經(jīng)注摘句字體不能畫一

(三)《經(jīng)典釋文》缺字

(四)《經(jīng)典釋文》傳刻之訛字

(五)經(jīng)注釋文本、經(jīng)注疏釋文本之“釋文”可正

《經(jīng)典釋文》之訛

(六)注疏本“釋文”之增益

(七)注疏本“釋文”失真

(八)注疏本“釋文”反切隨語音變化而改

(九)劉師培《經(jīng)學(xué)教科書》述古文《尚書》馬、鄭注未確

(一〇)孔穎達(dá)引《國語》

(一一)顧彪《尚書疏》

(一二)敦煌本之可貴

(一三)敦煌本倒文

(一四)阮元論日本古本之不可盡從

(一五)段玉裁論日本足利古本不盡可據(jù)

(一六)日本古本不可盡信之一例

(一七)宋刊單疏本之可貴

(一八)宋刊單疏本訛字

(一九)宋刊單疏本、八行本之可貴

(二〇)宋刊單疏本、八行本保存疏中之注

(二一)宋刊八行本與單疏本近緣

(二二)宋刊八行本當(dāng)源于單疏本

(二三)宋刊八行本之誤

(二四)宋刊八行本妄改

(二五)宋刊八行本脫字

(二六)宋刊八行本倒文

(二七)宋刊八行本改通假字為通行字

(二八)宋刊八行本偶用俗字

(二九)足利八行宋本之修版改字

(三〇)足利八行本修版之誤

(三一)足利八行本修版之可取者

(三二)足利八行本修版依《史記》改字

(三三)足利八行本修版或延至明代

(三四)《尚書要義》存宋刊單疏本、八行本之舊貌

(三五)《尚書要義》訛字獨(dú)與宋刊八行本同者

(三六)《尚書要義》脫文獨(dú)與宋刊八行本同者

(三七)《尚書要義》當(dāng)從八行本《尚書正義》出

(三八)《尚書要義》之有釋文

(三九)《尚書要義》庫本訛字

(四〇)宋魏縣尉宅刊本疏文或源出宋刊八行本

(四一)宋魏縣尉宅本之佳處

(四二)宋魏縣尉宅本脫文

(四三)宋魏縣尉宅本脫注文疏文七十二字

(四四)宋魏縣尉宅本之訛字

(四五)宋魏縣尉宅本倒文

(四六)宋魏縣尉宅本衍文

(四七)宋魏縣尉宅本“釋文”位置或與十行本以下

諸本不同

(四八)宋魏縣尉宅本改反切

(四九)毛居正所校有本

 

尚書注疏校議卷二

(五〇)蒙古平水刊本與宋魏縣尉宅本之近緣關(guān)系

(五一)蒙古平水本偶有佳處

(五二)蒙古平水本與單疏本、八行本異而平水本較勝者

(五三)蒙古平水本與單疏本、八行本同而勝于

魏縣尉宅本者

(五四)蒙古平水本因方音而致誤

(五五)蒙古平水本脫文

(五六)蒙古平水本“釋文”脫字

(五七)蒙古平水本“釋文”之訛

(五八)宋魏縣尉宅本、蒙古平水本改通假字為通行字

(五九)盧文弨或見蒙古平水本

(六〇)李盛鐸舊藏宋本《尚書》系建刻

(六一)李盛鐸舊藏宋本或與日本古寫本合

(六二)宋王朋甫刊本、宋刊纂圖互注本誤孔穎達(dá)

疏文為孔安國傳文

(六三)宋王朋甫刊本、宋刊纂圖互注本近緣

(六四)宋刊纂圖互注本之可稱道者

(六五)宋刊纂圖互注本引“朱氏”說《武成》錯(cuò)簡

(六六)宋刊纂圖互注本訛字

(六七)宋刊纂圖互注本有孔傳、陸釋文相淆者

(六八)宋刊纂圖互注本“重言”不全

(六九)元相臺(tái)岳本之可貴

(七〇)元相臺(tái)岳本與敦煌寫本獨(dú)合者

(七一)元相臺(tái)岳本音切脫誤

(七二)元王天與《尚書纂傳》偶有可取

(七三)元刊十行本源出宋魏縣尉宅本

(七四)元十行本與蒙古平水本之特殊關(guān)系

(七五)元十行本避宋諱

(七六)元十行本誤改疏文起訖語

(七七)元十行本誤改

(七八)元十行本《盤庚》篇誤字尤多

(七九)元十行本脫疏文三十字

(八〇)元十行本脫疏文二十八字

(八一)元十行本脫“釋文”五十八字

(八二)元十行本脫“釋文”

(八三)元十行本改“釋文”反切

(八四)注疏本“釋文”有較單行本繁者

(八五)元十行本正德修版之改正

(八六)元十行本正德修版不明孔疏俗語而妄改

(八七)元十行本明修版之誤

(八八)元十行本之剜板校正

(八九)元十行本漫漶致李元陽本誤刻

(九〇)元十行本壞字致阮元本誤刻

(九一)元十行本、李元陽本、北監(jiān)本訛誤之跡

(九二)永樂刊本存元十行本梗概

(九三)永樂本所據(jù)為元十行早期印本

(九四)永樂本之???/p>

(九五)永樂本之可取

(九六)永樂本之訛

(九七)永樂本、殿本之臆改

(九八)擇是居影刻永樂本之改字

 

尚書注疏校議卷三

(九九)嘉靖李元陽刊本校讎之功

(一〇〇)李元陽用他校法補(bǔ)脫文之可議

(一〇一)李元陽本之訛誤

(一〇二)李元陽本因誤讀孔傳而誤改

(一〇三)李元陽本之臆改

(一〇四)李元陽本之臆增

(一〇五)李元陽本誤刪字

(一〇六)李元陽本脫字

(一〇七)阮元謂葛氏永懷堂本多依閩本

(一〇八)萬歷北監(jiān)本文字規(guī)范之一例

(一〇九)北監(jiān)本避諱之嚴(yán)

(一一〇)北監(jiān)本校讎之可稱道者

(一一一)北監(jiān)本挖改

(一一二)北監(jiān)本誤改

(一一三)北監(jiān)本據(jù)《周禮》改《尚書》疏文

(一一四)北監(jiān)本據(jù)蔡傳改經(jīng)文

(一一五)北監(jiān)本據(jù)《漢書》刪字之不可取

(一一六)北監(jiān)本誤改疏文起訖語

(一一七)北監(jiān)本校讎之失

(一一八)北監(jiān)本擅改“釋文”

(一一九)北監(jiān)本文字規(guī)范偶有未安

(一二〇)北監(jiān)本因李元陽閩本漫漶而致誤

(一二一)浦鏜據(jù)北監(jiān)本修版之誤

(一二二)浦鏜、阮元用北監(jiān)本修版一脈相沿

 

尚書注疏校議卷四

(一二三)崇禎毛氏汲古閣本校改與宋本合

(一二四)毛本改字獨(dú)與宋魏縣尉宅本合者

(一二五)毛本訛字

(一二六)北監(jiān)本壞字導(dǎo)致毛本誤刻

(一二七)“太卜”誤“大小”

(一二八)乾隆武英殿本之校讎

(一二九)殿本據(jù)古本補(bǔ)脫

(一三〇)殿本理校之佳者

(一三一)殿本調(diào)整疏文之不可取

(一三二)殿本改易古書面貌

(一三三)殿本臆改

(一三四)殿本訛字

(一三五)殿本脫文

(一三六)殿本脫“釋文”

(一三七)殿本據(jù)《經(jīng)典釋文》原書改注疏本音切之非

(一三八)殿本臆改“釋文”反切

(一三九)殿本斷句之誤

(一四〇)殿本所據(jù)為北監(jiān)本修版

(一四一)殿本、浦鏜、阮元所據(jù)北監(jiān)本乃修版

(一四二)殿本“考證”之誤

(一四三)《四庫全書》本之校正

(一四四)庫本臆改

(一四五)庫本訛誤

(一四六)《四庫全書薈要》本之校讎

(一四七)《薈要》案語之誤

(一四八)乾隆重刻岳本附《考證》之誤

(一四九)顧炎武校唐石經(jīng)誤用萬歷補(bǔ)本

(一五〇)顧炎武等引《經(jīng)典釋文》反切誤用注疏

明人改本

(一五一)山井鼎所校古本之可貴者

(一五二)山井鼎誤讀孔傳

(一五三)物觀誤讀“釋文”

(一五四)山井鼎、阮元之誤

(一五五)文選樓本《七經(jīng)孟子考文》之誤刻

(一五六)浦鏜所見毛本乃后印本

(一五七)浦鏜《正字》理?;蚺c宋八行本合

(一五八)浦鏜、盧文弨、阮元理校未必可信

(一五九)浦鏜摘句之誤

(一六〇)浦鏜誤校

(一六一)浦鏜《正字》之非

(一六二)浦鏜《正字》用《困學(xué)紀(jì)聞》未注明所出

(一六三)浦鏜、盧文弨暗用殿本

(一六四)浦鏜《正字》有訂殿本者

(一六五)浦鏜《正字》庫本有訛誤錯(cuò)亂

(一六六)盧文弨所稱“石經(jīng)”或?yàn)闈h石經(jīng)

(一六七)盧文弨誤信日本古寫本

(一六八)盧文弨誤從足利宋刊八行本修版

(一六九)盧文弨、阮元誤信山井鼎所校足利宋八行本

(一七〇)盧文弨用山井鼎《考文》而不合原意

(一七一)盧文弨用山井鼎《考文》或生搬硬套

(一七二)盧文弨訂殿本之誤

(一七三)盧文弨于殿本未盡校

(一七四)盧文弨《拾補(bǔ)》襲用浦鏜《正字》

(一七五)盧文弨《拾補(bǔ)》襲浦鏜說而誤

(一七六)盧文弨《拾補(bǔ)》引浦鏜說而誤

(一七七)盧文弨用浦鏜說而稍變之

(一七八)盧文弨所見浦鏜《正字》與《四庫全書》本

《正字》或異

(一七九)盧文弨引浦鏜說或不見于庫本《正字》

(一八〇)盧文弨《拾補(bǔ)》刊版訛誤

(一八一)盧文弨誤校

(一八二)盧文弨、段玉裁臆改古書

(一八三)惠棟輯《鄭注尚書》

 

尚書注疏校議卷五

(一八四)阮元所見十行本修版當(dāng)早于劉盼遂藏本

(一八五)阮刻所據(jù)十行本修版或有較晚之頁

(一八六)阮元重刊十行本不輕改字

(一八七)阮本改字

(一八八)阮本改從《經(jīng)典釋文》例

(一八九)阮本訛誤

(一九〇)阮本誤倒

(一九一)阮本挖改

(一九二)阮元理校例

(一九三)阮元《校記》較山井鼎、盧文弨之進(jìn)步

(一九四)阮校與盧文弨或左,阮說不盡可從

(一九五)阮元《校記》之非

(一九六)阮元《校記》強(qiáng)為立說

(一九七)阮元《尚書序》校勘記之可議者

(一九八)阮校所據(jù)唐石經(jīng)與皕忍堂摹刻有異

(一九九)阮元《校記》用山井鼎《考文》而誤者

(二〇〇)阮元《校記》用山井鼎《考文》而不能變通

(二〇一)阮元失校

(二〇二)阮元《校記甲》之勝處

(二〇三)阮元《校記甲》之非

(二〇四)阮元《校記甲》誤判毛本避諱

(二〇五)阮元《校記甲》訛字

(二〇六)阮元《校記甲》摘句有誤讀

(二〇七)阮元《校記乙》承用《校記甲》而誤者

(二〇八)阮元《校記乙》訛字

(二〇九)阮元《校記乙》“宋本”不可盡信

(二一〇)阮元《校記乙》“岳本”或?yàn)椤懊尽敝`

(二一一)阮元《校記乙》何以“毛本”孤立

(二一二)阮元《校記乙》之遺憾

(二一三)張鈞衡擇是居影刊《尚書注疏》之誤

(二一四)張鈞衡《校記》摘句誤

(二一五)張鈞衡《校記》之誤說

(二一六)張鈞衡《校記》之曲說

(二一七)《尚書正義定本》據(jù)日本古本改字之非

(二一八)《定本》據(jù)疏文改經(jīng)文之可議

(二一九)《定本校記》之非

(二二〇)《定本校記》不明孔穎達(dá)疏文之例者

(二二一)《定本校記》引盧文弨校未確

(二二二)十行本以下諸本平議

(二二三)從十行本到阮本

(二二四)“等說”、“筭說”、“筭法”、“算法”

(二二五)“桑果”、“禾果”、“禾木”

(二二六)注疏本孔傳訛字

(二二七)宋元本經(jīng)注釋文系統(tǒng)、經(jīng)注疏釋文系統(tǒng)

之音切不可輕改

(二二八)“底本之是非”與“立說之是非”或難遽定

(二二九)匯校之益

 

尚書注疏校議卷六

論平水本《尚書注疏》

十行本《尚書注疏·君奭》書后

明永樂本《尚書注疏》跋

阮元刻《尚書注疏》??庇洝霸辣尽北嬲?/p>

《尚書·說命》孔傳校議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