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滿族的歷史,經歷了三個時期。第1個時期,是清王朝時期。清東陵建設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24歲的福臨去世后,清朝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在遵化境內的昌瑞山起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孝陵。自此之后,相繼營建了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4座帝王陵墓,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孝貞顯皇后(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孝欽顯皇后(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4座皇后陵,以及景陵妃園寢、景陵皇貴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和惠陵妃園寢5座妃園寢。清東陵共安葬了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和1位阿哥,共計埋葬了157位墓主人。清廷本著“事死如事生”的原則,在他們陵寢的周圍設置了一系列的管理和保護機構,服務于那些地下的墓主人。像八旗兵部、禮部、石門工部、內務府各圈等等,有幾千人進駐陵區(qū)或陵區(qū)周圍。這些人有八旗滿洲人,當然也有漢人,形成了清東陵地區(qū)獨具特色的人群,即守陵人。在那個年代,守陵人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小心翼翼地侍奉著、忙碌著。在這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感覺是優(yōu)越,因為他們有著很好的待遇,拿著白花花的銀子,吃著皇糧,俸祿很高,還很穩(wěn)定,沒有任何風險。但是,守陵人的駐防和服役是有年限的,他們換了一批又一批,來了走,走了來。大多數人是舍不得離開東陵的。所以,這個時期,清東陵的滿族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流動性強,今天在這里,明天就可能換防,被調到別處去了,這是由八旗兵軍政合一的性質所決定的。直到今天,我們經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守陵人后代的信件,他們在這里追訪先人留下的足跡。第二個特點就是服從意識強。因為這里的機構實行軍事化管理,不管是八旗兵部還是八旗禮部,包括內務府人員,都有明顯的軍制等級,一級管一級,層層抓落實,金字塔式的軍事等級非常明顯,所以,這里的守陵人服從意識非常強,服務意識也非常強。第二個時期,是民國時期。清王朝覆滅,民國興起,局勢變幻莫測,遜清皇室無力保護皇陵,也無力再供養(yǎng)那些守陵人。這些吃慣了皇糧的守陵人該怎么辦呢?他們在劇變面前怎么選擇自己的人生呢?所以,這個時期清東陵的滿族,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生活艱辛。沒有了經濟來源,要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墒?,這些人不具備基本的謀生能力,在這個歷史轉折時期,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有的背井離鄉(xiāng)去外地做苦力,但是,結果大都不好,餓死在逃荒路上的大有人在。有的就此沉淪了,整天游手好閑,生活*狼狽,也鬧出了很多笑話。不管怎么樣,過去那種吃皇糧、提籠架鳥的生活基礎沒有了,守陵人頓感前途渺茫。也有一部分守陵人選擇留在了這塊熱土上,他們辛勤勞作,學習耕種,自食其力。他們能夠適應形勢的變化,轉變思想,學習各種生產技能。掌握了生活技能的東陵人,逐步步人正常人的生活軌道。二是政治地位低。清朝滅亡,那些過去和專制帝國息息相關的守陵人,尤其是那些滿族人,過去屬于特權階層,享受著與常人迥然不同的政治待遇,可是,一旦王朝結束,他們的風光不再了。不僅如此,還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始Z斷了,沒有了經濟基礎,接踵而至的是政治上的歧視。守陵人沮喪至極,過去引以為自豪的滿洲身份、八大姓氏,都已是過往云煙。他們不僅要隱瞞自己的出身,還要改掉自己的姓氏,因為不那樣做,就會面臨很多困難,比如就業(yè)、婚嫁,等等。在這個時候,東陵地區(qū)的滿族人都不愿意或者沒有勇氣承認自己是一個滿族人。在民國時期,東陵滿族人的社會地位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他們艱難地活著。第三個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清東陵和全國其他地區(qū)一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東陵地區(qū)的滿族人也因此而獲得了新生。他們頑強地生活在這塊寶地上,既努力保護著這里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而做出自己的貢獻,又與時俱進,融人時代發(fā)展的大潮之中,成為這一地區(qū)改革開放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