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中國哲學儒學新論

儒學新論

儒學新論

定 價:¥189.00

作 者: 魏義霞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20140775 出版時間: 2018-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59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為黑龍江大學“龍江哲學研究叢書”一本。本書從人物研究、概念研究、比較研究、宏觀研究四個方面展現(xiàn)儒學的發(fā)展與構成,展現(xiàn)儒學發(fā)展的契機和出路。1.人物研究:儒學是由不同時期的儒學人物建構的,對儒家的人物思想的把握對于理解儒學不可或缺。本研究以儒學人物為個案,將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張載、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王夫之、顏淵、戴震和康有為等儒家人物納入研究視野。2.概念研究:儒家哲學具有自身的邏輯系統(tǒng)和話語結構,這些離不開概念、范疇。厘清基本概念、主要范疇對于理解儒學的哲學理念和基本主張是必要的,也是基礎性的。諸多關于儒學問題的爭議即緣于此,本研究旨在通過這方面的研究還原儒學的本義。3.比較研究:從儒家內部來看,一方面,正如儒學范疇帶有儒家一以貫之的意蘊一樣,儒家人物的思想之間具有不可否認的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同一個儒學范疇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正如儒家人物的思想彼此之間迥然相異一樣。從儒家外部來看,儒家與諸子百家既相互爭鳴,又相互借鑒。這使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比較與儒學內部比較不僅相映成趣,而且具有了同等價值。通過比較,借助同領悟儒家內部共同的致思方向和價值旨趣;借助異,把握儒家的階段特征和人物之間的思想異同關系。通過儒家與其他各家的異同,既可以反觀儒家自身的特色,又可以體悟中國哲學的地域性和民族性。4.宏觀研究:在對儒家進行個案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溯本探源,勾勒、整合儒家的價值追求,展望儒家的未來命運。通過合理定位,探求儒家發(fā)展的契機和出路。

作者簡介

  魏義霞,1965年生。1983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哲學碩士學位,1997年晉升為教授,1999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黑龍江省六個一批人才。200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和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近代哲學、比較哲學。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人物聚焦
第一章 孔子
  第一節(jié) 天本論的隱晦表達
  第二節(jié) “畏天命”的待命之方
  第三節(jié) 天命論與本體哲學
第二章 孟子
  第一節(jié) 王道的政治理想和價值旨歸
  第二節(jié) 仁政的行政原則和政治路線
  第三節(jié) 仁政與教化
  第四節(jié) 教化的經濟措施和社會分工
  第五節(jié) 王道、仁政與天命、人性
第三章 荀子
  第一節(jié) 天論
  第二節(jié) 人之命運的社會定格
  第三節(jié) “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節(jié) 圣賢情結和哲學王構想
第四章 董仲舒
  第一節(jié) 宇宙的預設和諧
  第二節(jié) “人副天數(shù)”
  第三節(jié) 天人感應
  第四節(jié) “以君隨天”
  第五節(jié) 陽尊陰卑與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第五章 二程
  第一節(jié) 似曾相識的儒家學脈
  第二節(jié) 天、理、道、性、命、心為一
  第三節(jié) “命在義中”
  第四節(jié) “以義安命”
第六章 朱熹
  第一節(jié) “理一分殊”
  第二節(jié) 天命之“理一”與氣稟之“分殊”
  第三節(jié) 格物、致知與“窮天理,明人倫”
  第四節(jié) 和諧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
第七章 王守仁
  第一節(jié) “致良知”的含義
  第二節(jié) “致良知”與“去人欲,存天理”
  第三節(jié) “致良知”與超凡入圣
  第四節(jié) “致良知”與王學神韻
第八章 顏元
  第一節(jié) 思想建構從批判理學開始
  第二節(jié) 人性一元論
  第三節(jié) “以動濟其靜”
  第四節(jié) 習行的目的是功利
  第五節(jié) 誦讀之虛與習行之實
第九章 戴震
  第一節(jié) 以訓詁的方式對宇宙本體的回答
  第二節(jié) “血氣心知,性之實體”
  第三節(jié) 天理與人欲
第二部分 比較研究
第十章 孔子與孟子
  第一節(jié) “死生有命”與“天視自我民視”
  第二節(jié)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與“萬物皆備于我”
  第三節(jié) “性相近”與“道性善”
  第四節(jié) “為政以德”與“行不忍人之政”
  第五節(jié) 孔孟之道意指什么
第十一章 孟子與荀子
  第一節(jié) 不同判斷和論證
  第二節(jié) 不同認定和取材
  第三節(jié) 不同態(tài)度和作為
  第四節(jié) 不同調控和利導
  第五節(jié) 孟子、荀子的人性哲學與儒家特色
  第六節(jié) 先秦人性哲學的一致性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第十二章 陸九淵與王守仁
  第一節(jié) “心即理”與“心皆具是理”
  第二節(jié) “心即理”與“心乃天下之同心”
  第三節(jié) “心即理”與“自存本心”
  第四節(jié) “心即理”與陸九淵哲學的獨特性
第十三章 朱熹與王夫之
  第一節(jié) 理先氣后與理依于氣
  第二節(jié) 道本器末與道寓于器
  第三節(jié) 由無而有與天下無無
  第四節(jié) 靜主動客與靜者靜動
第三部分 宏觀透視
第十四章 形而上學
  第一節(jié) 仁之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jié) 仁之內涵和境界
  第三節(jié) 仁之一體與厚薄
  第四節(jié) 仁之因循與創(chuàng)新
第十五章 秩序建構
  第一節(jié) “民胞物與”說
  第二節(jié) “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說
  第三節(jié) 宇宙秩序、社會秩序與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約
  第四節(jié) 家國同構和天人合一
第十六章 語言哲學
  第一節(jié) 孔子的語言哲學及其道德旨趣
  第二節(jié) 正名主旨與無言基調
  第三節(jié) 交往情結與和諧理念
第十七章 價值哲學
  第一節(jié) 理學家的理欲觀
  第二節(jié) “足欲”“節(jié)欲”主張
  第三節(jié) 理學家的尚義思想
  第四節(jié) 對利的肯定
  第五節(jié) 殊途同歸的尚公主張
第十八章 知行哲學
  第一節(jié) 知行的內涵
  第二節(jié) 知行的目標
  第三節(jié) 知行的關系
  第四節(jié) 知行的分歧
  第五節(jié) 知行的定位
第十九章 修養(yǎng)工夫
  第一節(jié) 二程的敬誠、格物和致知
  第二節(jié) 朱熹的存心、格物和致知
  第三節(jié) 陸九淵的“自存本心”“先立其大”
  第四節(jié) 王守仁的“致良知”
  第五節(jié) 修養(yǎng)的不同層次和邏輯推進
第二十章 教化哲學
  第一節(jié) “學而時習之”
  第二節(jié) “達則兼善天下”
  第三節(jié) “學而優(yōu)則仕”
  第四節(jié) “禮之用,和為貴”
第四部分 儒學內外
第二十一章 儒家與墨家
  第一節(jié) 共同的交往原則和立論根基
  第二節(jié) 相去霄壤的理論意蘊和價值旨趣
  第三節(jié) 儒學與墨學榮辱原因之探討
第二十二章 儒家與法家
  第一節(jié) 不同的價值理想、治國方略和行政路線
  第二節(jié) 兩千年的歷史公案
  第三節(jié) 不同的社會功效、客觀影響和歷史命運
  第四節(jié) 歷史的回響和時代的呼喚
  第五節(jié) 儒家與法家之爭留下的思考
第二十三章 康有為的尊孔崇儒
  第一節(jié) “百家皆孔子之學”
  第二節(jié) “百家皆孔子之學”中的諸子身份
  第三節(jié) “百家皆孔子之學”中的孔子之學
第二十四章 譚嗣同的尊孔抑儒
  第一節(jié) 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整合
  第二節(jié) “教能包政、學”與孔教
  第三節(jié) 孔教與儒家
第二十五章 嚴復的尊孔返儒
  第一節(jié) 讀經之必要
  第二節(jié) 讀經之方法
  第三節(jié) 讀經之意義
  第四節(jié) 嚴復對讀經態(tài)度的轉變及啟示
參考文獻
后 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