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人總集敘錄(增訂本)》著錄并考述現(xiàn)存宋人總集(包括殘本)的版本源流,盡可能評述主要傳本之優(yōu)劣得失。所謂版本源流,指各集歷代主要傳本(稿本、木刻本、活字本、影寫本、鈔本、影印本、排印本等)之編輯、刊行、流傳、收藏概況及沿革歷程??际鲆跃棵靼姹鞠到y(tǒng)為主要目標,詳祖本、重要傳本,略一般翻刻本、傳鈔本。二、所謂宋人總集,指宋人所編、收有宋人作品的總集,包括“斷代之屬”(宋)、“通代之屬”(前代至宋)。即該總集必須收有宋人作品,但上限可延伸到前代。通代至元者,或元以后人所編宋代總集,皆不在該書著錄范圍之內。書目誤他朝為宋人者(如《歐蘇手簡》編者杜仁杰乃人元的金遺民,而書目多誤署為宋人),該書不收。三、所謂宋人所編宋人作品總集,編者之“宋人”包括生于宋、長于元者,也包括外邦人宋者(如日本僧)。因是編書,與自著別集不同,故不以編者是否在宋成人為限,也不以其政治態(tài)度(即人元后是否為官,如方回之類)為限。四、宋人總集包括詩總集、文總集、詩文總集、詞總集。奏議、詔令總集依宋人著錄例視為文總集。某些“以文為戲”如《文房四友除授集》之類,書目或人子部,該書參酌前人著錄,視之為文總集。五、書目總集類中有所謂“叢編”,情況復雜。其中有人各一集、自為起迄者(如《清江三孔集》《沈氏三先生集》之類),實乃合刊本,筆者已在《宋人別集敘錄》中考述,該書不再著錄。至于《江西宗派詩集》、《江湖集》及《江湖后集》《續(xù)集》等,乃各家選本,《宋人別集敘錄》側重考述其中現(xiàn)存的各個單集,該書著重述其叢編總貌。叢編本由于有多集,書前目錄從簡,只錄叢編本總名或第一集書名,內文著錄則詳列各集集名。六、介于詩話、類書與總集之間而偏于總集者如《精選古今名賢叢話詩林廣記》《精選唐宋千家聯(lián)珠詩格》,該書參照前人意見,仍著之于錄。至于《翰苑新書》《全芳備祖》《事文類聚》《翰墨大全》等,其中部分專載詩文詞,有如總集;然就全書而論,則應為類書,該書不著錄。七、每集于篇首或適當位置撰寫編者小傳,內容盡量省約。歷代刊版者、序跋作者、鑒藏者等等,一般不作介紹,以節(jié)約篇幅。八、引用頻率高的書名,首次出現(xiàn)時用全稱,括注“以下簡稱某某”,其后便徑用簡稱,如《郡齋讀書志》(以下簡稱《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以下簡稱《書錄解題》)之類。有的書名簡稱之后,若據上下文仍不易確定是何書時,則適當加字,如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可筒稱“《經眼錄》”,或作“傅氏《經眼錄》”之類。引文中的書名一依原文,不簡化。九、考述中所涉古地名,僅編者籍貫在小傳中括注今地名,其余一律不括注。十、各朝年號及干支紀年,凡首見時括注干支年數(shù)及公元年代,如“熙寧庚戌”書為“熙寧庚戌(三年,一〇七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