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緒論
一、論題聚焦:一個被長期誤讀的群體
二、研究辨正:突破集體無意識
章 歷史文化坐標下的秦淮樂籍
節(jié) 女樂與音樂文化史兩條主脈
一、女樂――俗樂的主要“創(chuàng)承”者
二、女樂――禮樂的重要參與者
三、禮樂與俗樂的一致性
第二節(jié) 女樂的歷史與分類
一、女樂的一致性歷史
二、女樂的分類一致性
三、女樂的稱謂一致性
第三節(jié) 女樂――樂籍制度的核心因素.
一、女樂與樂籍制度的淵源
二、女樂與樂籍制度的實施
三、女樂與樂籍制度的發(fā)展
四、女樂與樂籍制度的解體
五、禮俗之間的樂籍制度與女樂
第四節(jié) 被誤讀的女樂
一、結合“順向”與“逆向”考察:被誤讀的“娼妓”
二、從“社會性別”角度辨析:“家妓”抑或“官妓”
三、引入“口述”史料:“女伶”對女樂以色娛人功能的承繼
第五節(jié) 本文“秦淮樂籍”定位――明清以秦淮為中心的在籍女樂
一、樂籍制度下的女樂與城市里的音樂文化.
二、秦淮樂籍――樂籍制度下大都市女樂典型
第二章 秦淮樂籍與區(qū)域文化
節(jié) 秦淮樂籍文化的背景
一、“秦淮樂籍文化圈”的概念界定
二、秦淮樂籍文化圈的自然環(huán)境與建置沿革
三、秦淮樂籍文化的歷史底蘊
第二節(jié) 明清時代成因――以制度的提升作用為主導
一、秦淮樂籍文化圈的音樂管理機構
二、從樂籍群體看中央與地方官屬機構與場所的用樂一致性
三、明清秦淮樂籍文化圈的用樂場所
四、明清歷朝樂籍制度在秦淮的彰顯與變遷
第三節(jié) 秦淮樂籍
一、秦淮樂籍的來源
二、秦淮樂籍的音聲技藝培養(yǎng)
三、秦淮樂籍的組織特征
四、秦淮樂籍的內部等級地位
五、秦淮樂籍與男性專業(yè)樂人
六、秦淮樂籍與“嫖客”
七、秦淮樂籍的都市生存格局
八、秦淮樂籍的信仰與習俗
九、秦淮樂籍的心態(tài)
十、社會對秦淮樂籍的看法
十一、秦淮樂籍的視死如歸
十二、秦淮樂籍的才藝
十三、“養(yǎng)瘦馬”與秦淮“私妓”
十四、秦淮樂籍的歸宿
第四節(jié) 從秦淮樂籍文化探索整體與區(qū)域的文化一致性
一、秦淮樂籍文化的引領性
二、國家禮制儀式與禮制場合里的秦淮樂籍
三、除籍前的秦淮樂籍分布
四、除籍后江蘇女樂在全國的分布
第三章 秦淮樂籍對音樂文化的影響
節(jié) 在籍女樂與音樂文化一致性
一、在籍女樂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參與
二、教坊俗樂網絡體系對女樂在音聲技藝方面的制度化規(guī)定
三、曲牌?女記小令三千?音聲技藝一致性
四、從統(tǒng)計學角度看小令在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節(jié) 秦淮樂籍:引領潮流者
一、“官腔”與秦淮樂籍
二、秦淮樂籍對明早期“官腔”――“北曲”的“創(chuàng)承”
三、從里巷歌謠、“南戲”、時尚小令到明清“官腔”――昆腔
四、曲家魏良輔是樂籍中人說
五、秦淮樂籍對“官腔”的“創(chuàng)承”
六、秦淮樂籍?時尚小令?音樂雅俗
第三節(jié) 樂籍制度解體對江蘇女樂的影響
一、樂籍制度解體對江蘇女樂的影響
二、樂籍制度解體后的秦淮用樂場所224.
三、除籍后江蘇女樂對音聲技藝形式的“創(chuàng)承”
四、除籍后江蘇女樂對民間禮俗的參與
五、除籍前后女樂所“創(chuàng)承”音聲技藝的不同之處
第四章 秦淮樂籍所“創(chuàng)承”音聲技藝形式的當下存在
節(jié) 女樂所“創(chuàng)承”音聲技藝于當下存在的主要方式
一、除籍后女樂與女藝術家的本色表演
二、“俗曲禮用”與聲樂曲的“器樂化”
三、從男唱女聲到本色表演
第二節(jié) 女樂所“創(chuàng)承”音聲技藝形式在除籍后的主要承載者.
一、樂籍群體后人
二、除籍后的女樂與女藝術家
三、宗教信仰者
四、票友
第三節(jié) 秦淮樂籍所“創(chuàng)承”音聲技藝形式的當下存在例論
一、秦淮樂籍與“戲曲”――以河北“昆弋”與“湘昆”為例
二、秦淮樂籍與“說唱”――蒲松齡俚曲?秦淮樂籍?說唱傳承
三、秦淮樂籍與“民歌”――“明清俗曲”再辨析
四、秦淮樂籍與“器樂”――江南絲竹?堂名?清客
五、秦淮樂籍與“舞蹈”――“花鼓”今昔
第四節(jié) 女樂所“創(chuàng)承”的音聲技藝形式于當下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傳統(tǒng)音樂的多功能性
二、樂籍制度解體后民間禮俗對國家制度的接衍
三、教坊俗樂網絡體系與不錯別府署的意義
四、國家制度對審美的制約
五、“社會性別”制度成因
第五章 秦淮樂籍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遺產研究的意義
節(jié) 女樂概念厘定的意義
第二節(jié) 秦淮樂籍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一致性
第三節(jié) 對當下的都市里傳統(tǒng)音樂文化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
第四節(jié) 秦淮樂籍的學科研究意義
一、再議“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
二、“歷史的民族音樂學”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