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著作
成德寧:《城市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理論、模式與政策》,科學出版社,2004。
遲福林:《第二次轉型——處在十字路口的發(fā)展方式轉變》,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出版,2010。
丁澤霽:《國外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郭書田、劉純彬等:《失衡的中國——城市化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簡新華、何志揚、黃錕:《中國城鎮(zhèn)化和特色城鎮(zhèn)化道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簡新華、黃錕等:《中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農(nóng)民工問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厲以寧:《中國經(jīng)濟雙重轉型之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fā)展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改革(增訂版)》,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劉傳江:《中國城市化的制度安排和創(chuàng)新》,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羅震東:《中國都市區(qū)發(fā)展:從分權化到多中心治》,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
倪鵬飛主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王茂林:《新中國城市經(jīng)濟50年》,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0。
張占斌主編《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報告(201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張占斌主編《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健康發(fā)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張占斌、丁德章、黃錕主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nóng)民工市民化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張占斌、黃錕主編《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張占斌等:《中國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方略》,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二)譯著
〔美〕埃弗里特·M.羅吉斯等:《鄉(xiāng)村社會變遷》,王曉毅、王地寧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美〕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機》,何新譯,商務印書館,1963。
〔美〕霍利斯·錢納里等:《發(fā)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華等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88。
〔美〕科佩爾·S.平森:《德國近現(xiàn)代史》,范德一譯,商務印書館,1987。
〔美〕拉雷·N.格斯頓:《公共政策的制定》,朱子文譯,重慶出版社,2001。
〔美〕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態(tài)城市-建設與自然平衡的人居環(huán)境》,王如松、于占杰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倪文彥等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9。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yōu)勢》,李明軒、邱如美譯,華夏出版社,2002。
〔美〕米爾斯:《城市經(jīng)濟學》,郝壽義等譯,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1。
〔美〕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美〕威廉·奧弗霍爾特:《中國的崛起:經(jīng)濟改革正在如何造就一個新的超級強國》,達洲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美〕沃納·赫希:《城市經(jīng)濟學》,劉世慶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英〕K.J.巴頓:《城市經(jīng)濟學》,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jīng)濟研究所城市經(jīng)濟研究室譯,商務印書館,1984。
〔英〕莫瓦特:《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12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三)報刊論文
白南生:《關于中國的城市化》,《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03年第10期。
蔡昉:《如何轉向全要素生產(chǎn)率驅動型》,《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蔡昉:《加快城市化,培養(yǎng)新的消費群體》,《領導決策信息》2000年第43期。
蔡繼明等:《解決“三農(nóng)”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經(jīng)濟縱橫》2007年第7期。
曾磊、雷軍、魯奇:《我國城鄉(xiāng)關聯(lián)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區(qū)域比較分析》,《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陳峰:《轉型時期的城市規(guī)劃與城市規(guī)劃的轉型》,《規(guī)劃研究》2004年第8期。
鄧宇鵬:《中國的隱性超城市化》,《當代財經(jīng)》1999年第6期。
杜鷹:《我國的城鎮(zhèn)化戰(zhàn)略及相關政策研究》,《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2001年第9期。
段炳德:《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新階段的特點、目標與戰(zhàn)略需求》,《人民日報》2013年8月5日。
范劍勇、邵挺:《房價水平、差異化產(chǎn)品區(qū)位分布與城市體系》,《經(jīng)濟研究》2011年第2期。
方創(chuàng)琳等:《中國城市群緊湊度的綜合測度分析》,《地理學報》2008年第10期。
方創(chuàng)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fā)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地理研究》2011年第11期。
高佩義:《中國城市化的特點和趨勢》,《中國農(nóng)村觀察》1991年第2期。
國家計委宏觀經(jīng)濟研究院課題組:《關于“十五”時期實施城市化戰(zhàn)略的幾個問題》,《宏觀經(jīng)濟管理》2000年第4期。
胡鞍鋼:《論新時期的“十大關系”》,《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胡鞍鋼:《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當代經(jīng)濟》2010 年8 月(上)。
黃錕、楚瑞:《新型城鎮(zhèn)化的人本訴求和保障措施》,《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15年第22期。
紀睿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人口城鎮(zhèn)化改革亟待破題》,《21 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3 年2 月22 日。
簡新華等:《中國城鎮(zhèn)化的質量問題和健康發(fā)展》,《當代財經(jīng)》2013年第9期。簡新華、黃錕:《中國城鎮(zhèn)化水平和速度的實證分析和前景預測》,《經(jīng)濟研究》2010年第3期。
焦秀琦:《世界城市化發(fā)展的S型曲線》,《城市規(guī)劃》1987年第2期。
藍海濤:《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演變的制度分析》,《宏觀經(jīng)濟管理》2005年第3期。
李駿、顧燕峰:《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戶籍分層》,《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2期。
李揚:《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經(jīng)濟參考報》2013年1月4日。
李月、周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的文獻綜述》,《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管理》2012年第9期。
廖躍文:《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城市化的發(fā)展特征》,《世界歷史》1997年第5期。
劉偉:《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于轉變發(fā)展方式》,《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劉世錦:《中國經(jīng)濟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3年3月24日。
劉樹成:《中國經(jīng)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人民日報》2013年10月14日。
劉志彪:《以城市化推動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學術月刊》2010年第10期。
陸大道等:《中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模式:如何走向科學發(fā)展之路》,《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陸銘、向寬虎、陳釗:《中國的城市化和城市體系調(diào)整:基于文獻的評論》,《世界經(jīng)濟》2011年第6期。
舒圣祥:《農(nóng)民豈能“被城市化”》,《中國產(chǎn)經(jīng)新聞報》2010年9月16日。
〔日〕山田佐武郎:《農(nóng)業(yè)和非農(nóng)業(yè)之間的不平等》,《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譯叢》1986年第2期。
孫永正:《城市化滯后的八大弊端》,《城市問題》1999年第6期。
田雪原:《“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視角》,《人民日報》2011 年5月5日。
童馭:《我國城市管理中違背人本理念的現(xiàn)象分析》,《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王如松:《轉型期城市生態(tài)學前沿研究進展》,《生態(tài)學報》2000年第5期。
王小魯:《中國城市化路徑與城市規(guī)模的經(jīng)濟學分析》,《經(jīng)濟研究》2010年第10期。
王小魯、夏小林:《優(yōu)化城市規(guī)模,推動經(jīng)濟增長》,《經(jīng)濟研究》1999年第9期。
魏后凱:《中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兩極化傾向與規(guī)模格局重構》,《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14年第3期。
夏小林、王小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分析——兼評“城市化”方針》,《改革》2000年第2期。
鄭秉文:《轉型發(fā)展中警惕中等收入陷阱》,《杭州》2012年第8期。
周家來:《“城市病”的界定、規(guī)律與防治》,《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04第2期。
周一星:《城鎮(zhèn)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科學決策》2005年第8期。
朱蓓倩、高向東、陶樹果:《新型戶籍制度下特大城市人口調(diào)控的博弈研究——以上海為例》,《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朱守銀:《中國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改革問題研究》,《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01年第6期。
朱鐵臻:《城市化是新世紀中國經(jīng)濟高增長的強大動力》,《經(jīng)濟界》2000年第1期。
鄒一南:《城鎮(zhèn)化的雙重失衡與戶籍制度改革》,《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管理》2014年第2期。
(四)外文文獻
Au, C. and V. Henderson, “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73,No.2,2006.
Banister, Judith and Jeffrey R. Taylor, China: Surplus Labor and Migr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New Delhi, September, 1989.
B.R. Mitchell, P. Deane, 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
Braudel et al., Labrousse. Histoire E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 Vol.4,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77.
Capello, R.,“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21,No.3, 2013.
Capello, R.,Camagni, R.,“Beyond Optimal City Size: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Urban Growth Patterns”,Urban Studies, Vol.37,No.9, 2000.
Capello, Roberta and Camagni, Roberto, “Beyond Optimal City Size: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Urban Growth Patterns”, Urban Studies, No.9,2000.
Champion,A., Counterurbanization: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entration, London:Edward Amold, 1989.
C.H.C. Bae and H.W. Richardson, Urban Sprawl in Western Europe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ondon: Ashgate. 2004.
Christian Ambrosi,La France 1870-1981,Paris:Editions Masson,1981.
Davin, Delia,Migrants and the Media: Concerns about Rural Migration in the Chinese Pr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low of Rural Labor, June, 1996.
David Ward,Cities and Immigrants:A Geography of Change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Desmet, K.,E. Rossi-Hansberg,“Urban Accounting and Welf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3,No.6,2013.
Evans, A.W., “A Pure Theory of City Size in an Industrial Economy”, Urban Studies, Vol.9, 1972.
Fujita, M.,Urban Economic Theory: Land Use and City Siz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Geddes P., City in Evolution, N.Y.: Howard Forting, 1915.
Gilbert, J. and M. Miki, “Imperfect Labor Mobi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LDCs: Comment”,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No.65, 1998.
Ginsburg, N., B. Koppel and T. McGee,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Gugler, Josef,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G.Kaushal,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1757-1966,New Delhi: Kalyani Publishers, 1979.
Glaeser,E.,Triumph of the City, London: Macmillan, 2011.
Harris, J.R. and M.P.Todaro,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 60,1970.
Henderson,J.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4, 1974.
Hezri, A.A., Dovers, 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Vol.60,No.1,2006.
Hymer, 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0.
Johnson, D. Gale,China's Rural and Agricultural Reforms: Successes and Failures,Bateman Lectur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February, 1996.
Jones, Gavin W. and Pravin Visavin, Urbanization in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Indonesia, Brazil and 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ames Walvin,English Urban Life,1776-1851. London: Routledge Ltd.,1984.
Jian Xinhua, Huang Kun,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the Level and Speed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Studie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Vol. 2,No.2, 2011.
John and Muriel Lough,An Introduction to 19th Century France, London: Longman,1978.
Jones, G.W.and P. Visaria,Urbanization in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 Clarendon Press, 1997.
Jones,H., Population Geography,London: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1990.
Kanemoto,Y.,T.Ohkawara,T.,“Suzuki.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a Test for Optimal City Sizes in Japan”,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Vol.10,No.4,1996.
Karmeshu,“Demographic models of urbanization”,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Vol.15,No.1,1988.
Ke, Shanzi,“Agglomeration, Productivity, and Spatial Spillovers across Chinese Cities”,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Vol.45,No.1, 2010.
Kirkby, R.J., Urbanization in China:Town and Countr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1949-200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Krugman, P., “On the Number and Location of Cit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37, 1993.
Larson, Donald and Yair Mundlak,“On the Intersectoral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45, No. 2, 1997.
Lincoln, H. and Ma Xia,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rmonk,N.Y.:M.E.Sharp,Inc, 1994.
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49,1989.
McGee,T.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University of Hawaii, 1991.
M.Lipton,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Mills,E.S.,“An Aggregative Model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etropolitan Are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No.2, 1967.
Mills, E.S.,Urban Economics,Glenview: Scott Foresman and Co, 1972.
M.W. Flinn,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 MacMillan Press,1973.
Mulligan G. F., “Logistic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World's Largest Cities”,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 1, 2006.
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9.
Pan Maoxing, Berry B.J.L., “Under Urbanization Policies Assessed: China, 1949-1986”,Urban Geography, Vol.10,No.2, 1989.
Paul Cheshire, Gianni Carbonaro Dennis Hayl, “Problems of Urban Decline and Growth in EEC Countries: Or Measuring Degrees of Elephantness”, Urban Studies,Vol.23,No.2,1998.
Phyllis Deane ,W.A. 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1688-195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4.
Potter, R.B. and Tim Unwin,The Geography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ondon and New York,1989.
Ray M. Northam, Urban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75.
Raymond A.Mohl,The New city: Urban America in the Industrial Age 1860-1920,Arlington,1985.
Richardson, H. W.,“Optimality in City Size, Systems of Cities and Urban Policy: a Sceptic's View”,Urban Studies, Vol.9,No.1,1972.
Roger Price,A Soci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London: Hutchinson Education,1987.
R. Pressat, C. Wilson,The Dictionary of Demography, Blackwell Publishers,1987.
Shen J. and N.A.Spence, “Modelling 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in China”,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 No.6,1996.
Simon Kuznet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Skeldon,R.,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ESCAP Regin”,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No.13, 1998.
Smith, D., Third World Cities in Global Perspectiv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Urbanization, Westview Press,1996.
Stark O., Levhari D., “On Migration and Risk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31,No.1,1982 .
Stark O., Taylor J. E.,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mography, Vol.26,No.1, 1989.
Theodore Zeldin, France,1848-1945: Politics and Ang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Thomas, I., “City-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 of Urban System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No.17, 1985.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9,No.1,1969.
United Nations,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5 Revision,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7.
United Nations,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New York, 1995.
UN Population Division,World Urbanization Perspects:The 2003 Revision, New York:ST/ESA/SER, 2004.
Wheaton,W.,“Monocentric Models of Urban Land Use: Contributions and Criticisms”,in Mieszkowski,P.and M.Straszheim,eds.,Current Issues in Urban Economics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9.
Yang, X., “Development, Structural Changes and Urbaniz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34, 1990.
Yang, X., Hogbin, G., “The Optimum Hierarchy”, China Economic Review, No.2, 1990.
馬克思人學的存在論闡釋
目 錄
章 “存在”論
節(jié) 因果與還原
第二節(jié) 實體與本體
第三節(jié) 現(xiàn)成與生成
第四節(jié) 在者與存在
第五節(jié) 是與應該
第二章 實體本體論的基本建制及其動搖
節(jié) 實體本體論人學的基本建制
第二節(jié) 存在論的感性轉向:費爾巴哈的貢獻及限度
第三節(jié) 費爾巴哈“未竟”的事業(yè)與馬克思的使命
第三章 存在論斷裂與馬克思的重建
節(jié) 存在論承諾:馬克思人學不可或缺的意義維度
第二節(jié) 我生活故我在:馬克思開辟的人學存在論道路
第三節(jié) 感性生活本體論的價值論意蘊
第四章 馬克思開辟的人學新路向
節(jié) 從“理性”拉回“感性”
第二節(jié) 從“無我”回歸“有我”
第三節(jié) 從“實存”轉向“生存”
第四節(jié) 從“天國”降到“塵世”
第五章 馬克思人學存在論革命的方法論意蘊
節(jié) “現(xiàn)成論”向“生成論”的躍進
第二節(jié) “思辨理智”向“人類理智”的回歸
第三節(jié) “共時性”向“歷時性”的轉化
第四節(jié) “單向度”向“總體性”的提升
第五節(jié) 解構原則與建構原則的統(tǒng)一
第六章 馬克思人學存在論革命的哲學史意義
節(jié) 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終結了實體本體論的強大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突破了實踐本體論的傳統(tǒng)價值
第三節(jié) 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超越了現(xiàn)代生存哲學的本體訴求
第四節(jié) 馬克思在何種意義上開辟了西方人學的現(xiàn)代路向
第五節(jié) “物質”何以不能構成人之存在的本體論基礎
第七章 人的本質:馬克思的五個命題與方法論革命
節(jié) “人是什么”:彌久而時新的“斯芬克司之謎”
第二節(jié) 馬克思界定人的本質的五個命題
第三節(jié) 馬克思破譯人學“斯芬克司之謎”的方法論
第八章 人何以為本:價值論緣起,存在論解決
節(jié) 缺乏價值論意蘊的存在論是無效的
第二節(jié) 從存在論嬗變看人本價值的變遷
第三節(jié) “以人為本”不是一個存在論命題
第九章 人本神話: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前提反思
節(jié) “人的物化”與“物的人格化”的背反
第二節(jié) “物的世界的增值”與“人的世界的貶值”的背反
第三節(jié) 人的獨立性與物的依賴性的背反
第四節(jié) 生產(chǎn)社會化與生產(chǎn)資料私人壟斷化的背反
第五節(jié) 個體片面發(fā)展與社會全面發(fā)展的背反
第六節(jié) 人的異化生存與自由本性的背反
第七節(jié)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背反
第八節(jié) 虛假的共同體與真實階級意識的背反
第十章 共產(chǎn)主義思想:躍遷與升華
節(jié) 批判路徑的斷裂:共產(chǎn)主義思想何以創(chuàng)生
第二節(jié) 思想內(nèi)涵的提升:究竟何謂共產(chǎn)主義
第三節(jié) 學術話語的變革:如何言說共產(chǎn)主義
第四節(jié) 實現(xiàn)途徑的躍遷:共產(chǎn)主義何以可能
第十一章 “自由個性”的價值維度
節(jié) 人的發(fā)展維度:人的依賴性和物的依賴性的雙重超越
第二節(jié) 社會形態(tài)維度:人類社會的高級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價值理想維度:以人為本的完成形態(tài)
第四節(jié) 生存體驗維度: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第五節(jié) 人類行走在通往“自由個性”的途中
第十二章 走向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
節(jié) 不必諱言個人:科學個人觀的創(chuàng)立
第二節(jié) 個人之外沒有人:“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不能遮蔽個體向度
第三節(jié) 社會之外沒有人:“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不能降低為個人主義
第四節(jié) “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一個徹底的集體主義命題
第五節(jié) 共產(chǎn)主義社會本質上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
第六節(jié) 共產(chǎn)主義的實現(xiàn)不是“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終結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